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慈禧為自己修花園而挪用鉅額海軍軍費!

  顯然,只有以海軍的名義才能“名正言順”地修園,才能巧妙地無修園之名而有修園之實。以慈禧的地位之尊尚需有一個“正當”的理由,遑論他人!所以中國“官家”確實深諳此種“正名”之道,許多工程都是巧立名目,在堂堂正正的名目下其實是為了一己之利或某一小集團的利益。

  別的不說,當現如今在不少風景勝地看到許多達到豪華甚至超豪華“星”級水平的酒樓或休閒中心,居然是一些部委和政府機構的“培訓中心”時,當在許多城市看到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時……能直接感受到這種歷史傳統的深厚嗎?

  我對此印象最深的是我觀看的一部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這部電影於2012年上映。

  我對該歷史電影印象最深的幾個情景畫面分別是:

  甲午海戰之時,北洋海軍的炮彈經常命中日軍敵艦卻不爆炸,艦載炮彈的質量具有極大問題。

  日軍在旅順進行旅順大屠殺時,北京頤和園裡卻是一片歡歌,慈禧的六十大壽舉行得如火如荼。

  海戰中濟遠艦累中敵炮,首先掛起表示本艦受重傷不能再戰的白旗,後來看見鄧世昌的致遠艦被擊沉後,管帶方伯謙產生畏懼心理,率艦逃出陣外,駛回旅順基地。廣甲艦見濟遠逃跑,也尾隨其後撤回,慌亂中觸礁擱淺。

  詳細過程:

  日軍為避開從威海港正面進攻,決定在榮成登陸,由陸路抄襲威海衛之背。

  1月20日晨,日"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送和支持下,於榮成灣龍鬚島登陸,佔榮成。

  21~23日,清廷命北洋海軍乘間出擊,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守港待援,未予執行。

  25日,日軍分兵兩路進攻威海衛。

  26日,總兵孫萬齡率部2000餘人阻擊南路日軍於橋頭以東,但北路日軍已進至鮑家村、崮山後。

  29日,山東巡撫李秉衡令戴宗騫率所部北岸炮臺守軍協同孫部夾擊北路日軍,戴軍未進,孫部孤軍力戰後退卻。南路日軍佔橋頭,逼近溫泉,於30日晨同北路日軍夾攻南岸炮臺。守軍奮勇抗擊,丁汝昌率"靖遠"等5艦在港內以艦炮火力支援。日軍多有死傷,少將旅長大寺安純被擊斃。戰至13時,南岸炮臺失守。

  2月1日,日軍向威海衛以西迂迴攻擊孫萬齡部,孫率部抗擊,但因部將閻得勝臨陣脫逃,被迫撤退酒館。日軍遂佔威海衛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隊登北岸破毀炮臺,以免資敵。

  2日凌晨,日軍佔北岸炮臺。坐困威海港的北洋艦隊遂陷於日軍海陸包圍之中。

  從4日起,南岸炮臺日軍和聯合艦隊連日轟擊北洋艦隊各艦及日島、劉公島炮臺;並在夜間以魚雷艇小隊連續突入港內實施襲擊,裝甲艦"定遠",巡洋艦"來遠"、"靖遠",練習艦"威遠",佈雷船"寶筏"等,先後被擊沉、擊毀。

  7日,北洋海軍魚雷艇11艘擅自從北口突圍逃跑,遭日艦追擊,或擱淺,或被擄。洋員瑞乃爾等勸逼丁汝昌投降,丁嚴正拒絕,仍堅持戰至船沒人盡。9~11日,右翼總兵劉步蟾、提督丁汝昌、護理左翼總兵楊用霖等先後自殺殉職。陸將戴宗騫、張文宣亦自盡。洋員馬格祿等慫恿威海營務處候選道牛昶昞於12日假丁汝昌名義向日聯合艦隊投降。

  17日,日軍佔領劉公島,威海衛海軍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