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魏晉風度”

  後來西晉淪亡,中原大地成了屍山血海,衛玠和母親避難南下,經過一番輾轉,來到了建康城。這一下建康可轟動了。這還了得?

  衛玠來了!

  就是那個帥得沒法說、說起話來勾人魂魄的衛玠啊!

  建康城的“粉絲”集體出動,把衛玠圍了個水洩不通。衛玠就在那裡不斷地向大家揮揮手,講兩句,場景酷似現在的演唱會。大家都知道,一場演唱會下來,偶像的體力消耗很大,所以在舉辦演唱會之前,往往要提前好幾周做體能訓練,怕到時候吃不消。如今衛玠這個男版林黛玉平日就病歪歪的,連聊天都得限制,又如何架得住這眾多“粉絲”的圍堵追捧?當即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當時人都說衛是被“粉絲”們活活看死的,芳齡只有二十八歲。

  晉朝人的審美觀在我們看來可能太過文弱委靡,但是如果反觀自己的時代,我們會發現,在現代,審美的中性化也無處不存。美國粗獷的“牛仔”形象在中國一向不大吃香,有人說這是中國“尚文輕武”的結果。也許是這樣,但這種審美的中性化並非一無足取。如果我們不斷強調男子的強壯有力、女子的溫柔嬌美,本身就是對男女的一種僵化的社會定位,不但對人的自由天性是一種束縛,而且容易將女性置於一種從屬的地位。

  《第二性》裡有一句名言:女性是被創造出來的。傳統男女形象的定位創造出了被置於從屬地位的女性。從這一點看,對晉朝人的審美傾向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晉朝的審美情調也許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就是將審美的中性化向極端推進,由中性化變成女性化,又進一步變成了病態化。一個帶有幾分感性的男人也許是動人的,一個剛強果斷的女人也許是動人的,但不管男人還是女人,弱不勝衣都是病態的,毫無美感可言。我想醫生也都會贊同我的看法。

  如此審美趨向很容易讓我們聯想起一種性取向:同性戀。晉朝確實是一個同性戀盛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