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宋朝的製假造假

  現在北方喝茶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三十年前大部分北方人民不懂得喝茶,想喝也喝不起),好茶供不應求,於是有人造假,在劣質毛茶裡添加不同種類的香精,能做出任何一款你想喝的茶葉,包括名貴的“極品龍井”和“雲南古樹茶”。宋朝也有人制造假茶,其方法是往散茶裡摻雜枯草,往茶粉裡摻雜米粉,或者在壞茶外面裹上好茶,製成真假難辨的茶磚。宋徽宗說:“又有貪利之民購求外焙已採之芽,假以製造;碎已成之餅,易以範模。”(《大觀茶論》)意思是連進獻給皇帝的貢茶都有人假冒,將國營茶廠生產的好茶和私營茶廠生產的劣茶混合起來,壓成小巧玲瓏的貢茶茶磚。

  從古至今都有人制造假幣,宋朝也有這樣的亡命之徒。據《宋史》第374卷記載,南宋四川有一個多達五十人的大型犯罪團伙,專門印製假鈔,後來這個犯罪團伙被官府逮捕,查出假幣三十萬張,每張面額最高千貫,最低十貫,而經他們之手印製的大量假幣已經進入市場流通了。而據《鶴林玉露》甲集第4卷記載,公元1230年前後,原紅襖軍起義領袖李全割據山東,不知從哪個渠道弄來新幣印版,竟然動員自己的軍隊狂印假鈔,並持假鈔在臨近省份購買糧食和軍火,造成江南物價飛漲。

  官方審驗度量衡、允許顧客退貨

  製假販假現象不光宋朝有,任何一個朝代都存在,所以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氣憤地寫下一段話,大意是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騙人的民族,也是最喜歡騙人的民族,因為中國的法律禁止暴力,但允許欺詐。

  孟德斯鳩沒有來過中國,他也不是一個嚴謹求實的學問家,他說中國人最會騙人,這話當然是帶著情緒說的;說中國的法律允許欺詐,那更是信口雌黃。對古代刑法稍有研究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曆代朝廷不僅禁止商業欺詐,而且還出臺過一批法令來保護消費者權益。

  以宋朝為例,政府首先制定《關市令》,禁止商販缺斤短兩。北宋政府每月一次派人抽查市面上的度量衡用具,凡是未經官方審驗的秤桿、天平和量布尺,一律不得在市場上使用。如果商販使用不合格的度量用具,或者故意缺斤短兩,顧客可以舉報,而商販得到的懲罰則是“杖六十”,屁股上挨六十大板。北宋初年彙編的法令大全《宋刑統》中還有允許退貨的條文——只要消費者在購買牲畜時立有合約,買回後三天內發現問題的,都可以找賣方退貨;賣方不退的,可以向官府舉報,由官府強令賣方退換,並“笞四十”,也就是打賣方四十小板。至於製造假幣,更有嚴刑峻法予以懲罰,一經發現,一般會處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