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甲午戰前雙方的衝突與滲透

  這一秘密僅僅為佐藤愛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有限幾個日本人知曉,直到伊藤博文被刺殺30年後,隨著伊藤博文遺著《機密日清戰爭》出版,才在有限範圍內公開此事。令人驚訝的是,對情報工作麻痺大意的清王朝,在此後的外交、軍事事件中,甚至包括以後的和談過程中,竟然沒有更改密碼,清王朝機密的軍事外交信息長期被擺在勁敵眼皮底下。

  為此,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政府秘密授予佐藤愛麿三等勳章和養老年金的特別獎賞,後來佐藤青雲直上,曾經擔任7年的日本駐美大使。

  點燃戰火的“金玉均暗殺事件”

  甲午戰爭,除了中日兩國外,朝鮮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朝鮮問題也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甲午戰前,清王朝在朝鮮仍公開實施援朝抑日的政策,這其中“金玉均暗殺事件”,再一次被日本利用起來。

  金玉均是朝鮮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最為著名的身份是朝鮮開化黨的領袖,與日本關係親密,1882年至1884年間曾三度赴日本考察。1884年他領導開化黨聯合日本發動的甲申政變曇花一現,被清軍鎮壓,不得不逃亡日本,成為朝鮮主政者閔妃等人的仇敵。1894年3月,閔妃派出的刺客洪鐘宇,以重金誘使金玉均在上海與清王朝官員李經芳會晤,騙得金玉均來到上海。在上海美租界的日本旅館內,洪鐘宇破門而入,連開三槍槍殺了金玉均。

  日本政府多次派人想引渡洪鐘宇,運走金玉均屍體,但都被拒絕。清王朝一直支持朝鮮壓制國內的親日勢力,為此特派軍艦威靖號專程將洪鐘宇本人以及金玉均遺體送回了朝鮮,朝鮮不僅在楊花津刑場將金玉均的屍體凌遲暴屍,還處理了金玉均家族。這一事件令日本朝野上下顏面無光,惱羞成怒,紛紛譴責日本政府的軟弱。

  5月20日,日本議員犬養毅等各界人士約2000人在東京淺草寺舉行金玉均葬禮。葬禮上眾人聲稱將金玉均遺體運回朝鮮是對日本極大侮辱。

  隨後,“徵清論”等宣傳在日本媒體上被連日渲染,日本政府和民間在挑戰清朝上逐漸形成一致。在日本,很多人也把“金玉均暗殺事件”與朝鮮東學黨農民起義,共同視為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