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老王的變法悲劇

  許多史書,都把王安石變法作為正面典型來歌頌,以為既為變法,便是對傳統機制的突破,必須嘉許,而不論實際結局如何。現在回溯千年探究,問題並不如此簡單。怎麼富國強兵,一向立意高遠的王安石竟定位於“理財”二字,最後就是一個錢字。在一個自然經濟的農耕社會,一定時期財富總額是一定的,不在民間就在官家。一個“理”字,便把老百姓的錢“理”進了“官家”的口袋。幾乎每次廊廟相會,司馬光、蘇軾等人都詰難王安石這個問題,王沒法正面回答。但他有一套為變法立言的原則: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平心而論,王安石的“三不”信條確實是非常值得一書的,這是改革家大無畏的鬥爭精神。但反過來看,改革家非理性過頭的激情也因此暴露無遺。

  說句唐突古人的話,就是光顧自己一逞政治抱負,變法變得快活,便把百姓生存置於不顧。對於弱勢群體的血和淚,王安石企圖抱定“當世人不知我,後世人當謝我”的思想去硬生生克服它,可這又哪裡克服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