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火燒圓明園悲劇的歷史真因

  還有這樣一段野史來佐證這個觀點。龔孝拱之父龔自珍為官清正廉明,對清朝的腐敗及弊政不滿,曾寫《明良論》議論抨擊朝政,滿族官員藉此參劾龔自珍,後龔在深夜暴亡。龔孝拱得到證據,知道其父是被八旗官僚暗害,所以他一直伺機為其父報仇。

  真實的情形是,在火焚圓明園之前,英法聯軍曾派遣39人的談判隊伍到清廷談判。但以僧格林沁為主的滿人狂妄自大,肆意侮辱折磨來使,草菅人命。在英法的強烈要求下,清政府才釋放了倖存的被折磨得沒人樣的19人。英法強盜制定的萬國公法中寫道:“凡使臣被殺,他日破城,雞犬不留。”額爾金還特意提出了一點,一定要焚燒圓明園。在10月18日放火燒圓明園之前,額爾金還在北京張貼了告示,說明了燒圓明園的原因和預定的放火時間:“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之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

  晚清汪康年所著《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一文中說,“相當一部分中國的普通民眾直接參與了劫掠、焚燬圓明園的行動。而且,根據當事法國軍官的回憶,聯軍之所以下焚燬圓明園的命令,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驅逐不斷湧來參與搶劫的華人。”大量國人趁著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劫掠的機會湧了進來,和侵略者一同搶劫圓明園裡的珍寶,這就是許多國人乾的。

  據汪康年記載,聯軍剛進入圓明園時,先期是有秩序而又“溫文爾雅”地行搶劫之事。“鄰近鄉民及海淀貧氓紛至沓來,麇集園牆外漸近吾營,與在營華役互語,華役攜有梯逐架以登,絡繹越牆而入”,終於演化成了聯軍和國民共同參與的大規模劫掠行動。最令人氣憤的是,當侵略者最後傳令縱火的時候,“各軍並無火器,惟有水桶、水鍋而已”。侵略者為缺少縱火之物而著急之際,又是“海淀華人暨華役,將攜來之火線、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齊集以待”——竟然如此“雪中送炭”,希望侵略者能夠儘快縱火。其後,這些人更是“到處引火延燒”,推波助瀾。

  英法聯軍罪惡固然是滔天一般,但我們對那些尾隨在洋人屁股後面,參與了整個劫掠、焚燬圓明園的國人又該如何評定?實是令人蒙羞,令人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