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清王朝立國暴行

  陳明遇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的長處是厚道,與人為善,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忠恕之人,短處則是缺乏領導才能,尤其是軍事領導才能。大敵當前,他想起了另一個人----閻應元。

  和陳明遇一樣,閻應元也曾任過多年江陰典史。但和陳明遇的敦厚不同,閻應元身上更顯出一個將才的能力。在江陰典史任上時,他曾率兵丁抵抗海盜顧三麻子數百隻戰艦的進攻,使其不敢再犯江陰。江陰人感其再造之恩,把他的肖像供奉於社學中。按理,像閻應元這種立下大功的小吏,朝廷應當大行褒獎,但僅把他升為廣東英德縣主簿。如此優秀的將才,卻沉於典史這種不入流的下僚,而軍國大事執掌在一幫顢頇無能的肉食者手中,明朝的滅亡,一點也不奇怪。閻離任後,由陳明遇繼任江陰典史之職。

  當陳明遇派人找到閻應元時,閻應元爽快地說:“如果你們聽我的安排,我就同意。”眾人皆表示會唯命是從。於是,閻應元率家丁40人,在聞訊趕來相助的幾千名鄉兵的幫助下,殺進孤城江陰。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座幾十天后將陷入血泊與絕望的孤城。

  作為江陰抗清義軍總指揮,閻應元不負眾望地顯露出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軍事謀略。閻應元挑選年輕力壯的士民和原有的民軍,重新進行整編,命武舉人王公略守東門,把總汪某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他自己守北門。此外,他還和陳明遇總督四門,晝夜巡守。城外的鄉兵和城內的民軍加在一起,數量有20萬之多,閻應元令分保防守。城門用大木塞阻斷,每人守一城垛,如戰,則兩人守衛,定期輪換休息。每10人為一小組,給小旗一面;百人為一大組,給大旗一面、紅夷炮一座。接近城樓的街道上,分設供應守城軍隊飯食飲水的後勤點。

  由於事發倉促,江陰城中箭矢存量較少,一時間要大批量製造,有臨渴掘井之窘。閻應元於是命民軍束草為人,外披兵服,每個草人手裡執一竹竿,上面挑一盞昏黃的燈籠。製成之後,在月黑風高之夜,下令把草人一個個直立在城垛上,士兵們則伏在城垛下大聲鼓譟,做出要乘夜出城襲營的架式,圍城清軍急忙放箭,這些箭都成了城中民軍的戰利品。

  七月十一日,清軍的總攻開始了,北門首當其衝。一開始,清軍並沒有把江陰這座小城放在眼裡,這些從關外一路如狂風掃落葉般地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的八旗兵,連久經沙場的李自成和明政府的正規軍都遠不是他們的對手,何況江陰城中那些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平民?但清軍很快為他們的輕敵付出了慘痛代價。次日,清軍繼續攻打北門,“死傷無算”。

  清軍見硬攻不行,便派人勸降。閻應元決定施行詐降計,派幾名年歲很高的白髮老人手執降旗,從城上縋出,到清軍將領薛王營中通報,表示城中願獻銀買命,以免殺戮。薛王大喜過望,吩咐大開營門,把木箱抬進帳內。當他和手下將官打開木箱查看時,突然間火發炮裂,薛王及手下兩名大將,另加軍士兩千餘人都一命歸天。

  清軍將領劉良佐與閻應元早年有舊,清軍企圖讓劉良佐說服閻應元投降。對此,閻應元回道:“江邑士民,鹹謂三百年食毛踐土,深戴國恩,不忍望風降附。應元乃大明典史,義不得事二君。將軍位為侯伯,身擁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何面目見我江陰忠義士民乎?”一席話說得劉良佐慚愧無語,默然退卻。次日,劉良佐再次勸降,閻應元只說了一句:“有降將軍,無降典史。”話音剛落,江陰城內火箭齊發,劉良佐狼狽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