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清王朝立國暴行

  可以肯定,自從決心抗清那一天起,江陰城士民就知道他們最後的結局是玉碎。為了堅持一貫傳統,他們只能選擇一場悲壯的死。

  八月二十一日,孤城陷落的末日終於不可抵擋地到來了。

  前一天,清軍從南京運來24門巨炮。晚上,江陰一帶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清軍冒雨安置好巨炮,對著江陰城連轟了一個晚上。睏乏之極的江陰民軍再也沒有力量搶修被轟塌多處的城垣了。次日清晨,清軍順著這些缺口蜂擁進城。

  城破的噩耗報告給閻應元時,他正在東城樓上指揮禦敵。閻應元明白最後的時刻到了,令左右取來筆墨,在東城樓門上匆匆寫道:“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寫罷,擲筆於地,率眾殺向西門。但由於眾寡懸殊,他們很快便陷入清軍的包圍圈中。混戰中,閻應元背中三箭,對手下人說:“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說罷,拔出所佩短刀直刺胸部,後縱身投於湖中。就在這時,劉良佐率兵趕到,令士兵將閻從水中救起。

  閻被救出後,清軍把他帶到劉良佐面前。劉良佐見到閻應元,雙手拍打著他的肩膀號哭不止,然而,他也只能號哭一番罷了。當天晚上,閻應元就遇害了。

  文質彬彬的陳明遇沒法像閻應元那樣指揮突圍,城破之日,他從容地命令家人閉門舉火,全家老少43人全部自焚。家人死後,他手持兵刃,獨自在街頭與清兵巷戰,死於亂軍之中。

  零星的巷戰持續到八月二十二日,清軍最高指揮官下達了屠城命令。八月二十三日,原本20萬人口的江陰,這時只剩下53人。然而,十多萬江陰人的死難,並沒能阻止剃髮令的推行。野蠻的剃髮易服作為清政府的基本國策,通過血腥的屠殺得以展開。江陰城破一個月後,一些圍城前逃出孤城的人回到面目全非的家園,在清政府的高壓下,不得不接受了宿命的安排:剃髮。

  有清一代兩百餘年間,漢族對清朝的反抗一直不曾斷絕,這在其他任何一個國運長久的朝代都是不曾有過的事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根本原因就是剃髮易服所象徵的異族征服不得人心,以至於晚清革命黨流亡海外以推翻清政府為己任時,首要之舉就是剪除腦袋後面那根醜陋的辮子。對有這些歷史記憶的人來說,那不是一根辮子,而是一根民族的恥辱之絞索,如鄒容在《革命軍》中所寫:“此固我皇漢人種為牛為馬,為奴為隸,拋漢唐之衣冠,去父母之髮膚,以服從滿洲人之一大紀念碑也。”

  殊為可悲的是,兩百年的時間太過長久,在多年“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政治高壓下,一部分人已經習慣了異族之辮,辛亥革命後發動剪辮運動時,果然有不少漢人因失去那條拖了兩百多年的辮子而如喪考妣。從這一意義上講,有清一朝,大多數中國人都充當了清政府的人質。

  也許在功利主義者的天平上,江陰人的犧牲雖然悲壯,卻有點划不來—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江陰這座彈丸之城欲與縱橫天下的八旗軍為敵,似乎有點認死理。然而,有時候,認死理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正因為認死理,那種叫做氣節的東西才能夠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