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歷史上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真實面目

  當然,丘處機抓住的最大一匹黑馬就是當時蒸蒸日上的蒙古勢力,全真教的興盛,固然有全真七子四處傳教而形成的星火燎原之勢,但更重要的是丘處機得到了蒙古最高統治者成吉思汗的信任和支持。丘處機見了成吉思汗後,成吉思汗一高興,就賜以虎符、璽書,命其掌管天下道教,並免除道院和道人一切賦稅差役。當時蒙古人兇悍異常,狠不得殺盡中原漢人,騰出地方來東邊放馬西邊牧羊,丘處機拿著符璽據說解救了數以萬計的中原人。丘處機東歸後,也不回山東老家了,就住在了燕京的太極觀中,後來該觀就改名為長春宮。從此丘處機成為北方道教的領袖人物,長春宮也成為北方道教的中心。全真道於是進入了最燦爛鼎盛的時期。

  丘處機的大弟子尹志平,金庸原著中寫他曾姦汙小龍女,德行有虧,最後橫死在劍下。但在民族大義上卻堅持正義,和漢奸趙志敬之輩做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但歷史上卻恰恰相反,姦汙小龍女一事純屬子虛烏有,尹志平活到八十多歲善終,比王重陽和全真七子都長壽。

  尹志平年老後,就讓位於李志常。李志常這個人物在金庸小說中著墨不多,只是在《神鵰俠侶》最後章節中露了一露頭,書中寫本來想讓他當北方的主將,但周伯通要當,對他說:“志常,你敢和我爭這主將做麼?”李志常躬身道:“弟子不敢”。全書中李志常就這四個字的臺詞。但歷史上的李志常,敢不敢和周伯通爭主將無可查考,但他卻敢和喇嘛教的首腦八思巴等人辯論。蒙古統治者還是向著喇嘛們更多一些,李志常也沒有看明白風頭,在辯論中哪裡還有不失敗的道理,於是被蒙古人勒令焚燬道經,並將參加辯論的幾個道士強行剃度為和尚,李志常弄了個灰頭土臉,不久就被氣死了,全真教也就此走上了下坡路。

  不過即便如此,全真教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我們在《龍虎天師——張道陵》一篇中說過,張天師創立的道教,主要是民間神道方術為主,雖然也講奉老子為宗,但對道家的思想發揮的很不好,所以正一道在檔次上比之佛教就低得多。而全真教在修持的形式上借鑑了佛家的方法——出家吃素,清心寡慾,在內容上返歸本源,以老莊理論為本旨,加上全真七子知識水平都比較高,使得道教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為之一新。後世把道士分為兩類,一類是出家的全真道士,再就是原來正一派的火居道士。一般來說,全真道士在人們印象中要高於火居道士,這正是全真教對道家和道教的貢獻。直到今天,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白雲觀,還是中國道教協會的所在地,全真教的創立,對於道家和道教史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金庸小說中,有一首詩讚王重陽,並且說是王重陽的情人林朝英和東邪黃藥師合寫的,其實這首詩是元朝人商挺寫的,名為《題甘河遇仙宮》詩,是寫王重陽在甘河鎮遇仙的故事,全詩如下:

  子房志亡秦,曾進橋下履。

  佐漢開鴻基,矻然天一柱;要伴赤松遊,功成拂衣去。

  異人與異書,造物不輕付。

  重陽起全真,高視乃闊步,矯矯英雄姿,乘時或割據;妄跡復知非,收心活死墓,人傳入道初,二仙此相遇。

  於今終南下,殿閣凌煙霧,我經大患餘,一洗塵世慮,巾車徜西歸。

  擬借茅庵住。

  明月清風前,曳杖甘河路。

  對於此詩,我覺得也只是二三流的水平,金庸先生小說中說是林朝英和東邪黃藥師所寫,不免有些辱沒了兩人,其實最能傳神描繪出王重陽的風采的還是他自己的這首詩:

  一住行窩幾十年,蓬頭長日走如顛。

  海棠亭下重陽子,蓮葉舟中太乙仙。

  無物可離虛殼外,有人能悟未生前。

  出門一笑無拘礙,雲在西湖月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