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揭秘明代倭寇真相

  可以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萬千中國“倭寇”人頭落地,而連綿的動亂和鎮壓也極大地消耗了明王朝,亦使東南沿海富庶之區遭到嚴重的破壞。朝廷逐漸意識到這一點,1567年嘉靖皇帝駕崩後,新即位的隆慶皇帝立即批准漳州月港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鐵幕低垂的大明海疆終於從內部撕開了一道小小的裂縫,依稀透進一線曙光。而諸多找到生機的中國“倭寇”亦很快由寇轉商,“倭患”迅速得到了緩解和平息。

  共謀一場虛構的異族入侵

  倭寇歷史可大致歸納為前後兩期。前期倭寇指的是14、15世紀進犯朝鮮半島,以掠奪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為目的的倭寇,以及元末明初時與方國珍、張士誠餘部勾結犯山東的倭寇,這個時期的倭寇基本為來自日本的“真倭”。而後期倭寇,即16世紀的“嘉靖大倭寇”則為“假倭”,確切地說是“中國之寇”。

  在嘉靖朝殘暴嚴厲的海禁法令下,入海者一旦事發,便可能株連九族,從沿海民眾的角度考慮,冒充“倭”可以保護家人。至於那些沿海官軍,遭遇動亂時,不管是不是倭,只要上報為“倭亂”,就可以把問題“政治化”,失敗了容易推卸責任,贏了則獎賞更高。而對於廟堂之上的統治者來說,將沿海民亂定義為外族入侵,將其極端仇視的海商力量與叛國者畫上等號,鎮壓起來也更為便利與合理。於是,一場因海禁而導致的海濱民眾的抗爭和叛亂,便被各懷目的的幾方,共同虛構、共謀為了一場異族的入侵。摘編自《中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