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宋朝為什麼不能吃狗肉?

  京師的太學生帶頭抗議,在眾人面前發表宣言:“朝廷事事紹述熙豐,神宗生戊子年,而當年未聞禁畜貓也。”這段話翻譯過來,是說宋徽宗事事以繼承父皇宋神宗的志業相標榜,神宗皇帝生於戊子年,屬鼠,但從未聽說當年禁止民間養貓。當今天子,為什麼不學習神宗的寬容大度?

  坊間也議論紛紛。有人說,狗在五行中,自有其位置,守夜、打獵,或者被食用,都是狗的“本分”,“今以忌器諛言,使之貴重若此”,恐怕要帶來說不盡的麻煩啊,“其憂有不可勝言者矣”。——我們現在未必贊同宋人的看法,但放在當時的歷史情景中,宋人也有他們的道理,畢竟對於宋代的多數人來說,狗並不是寵物,還不是伴侶型動物。另一種動物,貓,在宋代倒是普遍被當成寵物飼養,所以我們極少聽說宋人吃貓肉,貓肉成了飲食禁忌。

  總之,由於禁止屠狗的禁令不得人心,所以實行不到幾年,便不了了之。南宋未聞再有禁止屠狗之事。

  雖然宋朝人反對立法禁食狗肉,不過在宋代的上流社會,並不流行食用狗肉——這一點跟先秦與兩漢時期完全不同。在宋人筆下,汴京與臨安的飲食店與肉鋪子非常之繁多,但基本上賣的都是豬肉、羊肉,狗肉店不能說沒有,卻難得一見。有人統計過《東京夢華錄》提到的所有肉類食品,發現羊肉的比例為36%,豬肉的比例是12%,雞肉等禽類肉食為11%,魚貝類為15%,完全沒有出現狗肉。

  許多宋朝士大夫甚至以食狗肉為恥。蘇東坡是北宋出了名的美食家,他被貶謫黃州時,看到“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便發明了紅燒肉這道美食。但蘇東坡儘管嗜肉,卻不吃狗肉。

  宋神宗熙寧年間,蘇軾在徐州任太守,看到地方政府的公宴上常有狗肉這道菜,覺得不可理解,質問為什麼要屠狗設宴。司法官員告訴他:法律並不禁止殺狗。蘇軾又問道,公宴用狗肉,合乎禮制嗎?司法官員說,合乎禮制。並引述《禮記鄉飲酒》的一句話來說明:“烹狗於東方,乃不禁。”

  蘇軾反駁道:“荒謬!《禮記》也說:‘賓客之牛角尺。’(意為,接待賓客所用的牛角尺把長)難道就不應該禁止屠牛?”我們知道,中原農耕王朝,一直都有嚴禁屠殺耕牛的禁令。這在農耕時代是非常合理的。

  蘇軾又引用孔子埋狗的典故:“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貢埋之,曰:‘吾聞之也,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孔夫子養的狗死了,叫子貢去埋葬,說道:“我聽聞,舊的車帷子不要丟棄,可用來埋掩死去的馬;舊的車蓋也不要丟掉,可用來埋掩死去的狗。”蘇軾體會到孔子的仁愛精神,認為家養的狗死了,“猶當埋,不忍食其肉,況可得而殺乎?”可見蘇軾是反對殺狗的,因為他覺得狗與人類關係親密,殺之心有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