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清初剃髮屠城暴行禍起哪個漢臣?

  不過,話又說回來,清政府剃髮屠城的暴行並不僅僅是因為孫之獬的一句話,而是滿清統治者為消弱漢族的民族意識,壓制漢族的文化和思想採取的民族壓迫政策所致。

  清朝剃髮,並非入關後才施行的。滿洲族為女真人的一個支系,為建州女真。滿洲族人幾百年來發型一直沒變,滿族男子一般是將頭頂中間一撮如錢大之頭髮留長結成辮子,其餘四周發皆剃光,所以稱為“金錢鼠尾”。早在宋代,金國人就剃髮,並高壓強迫佔領區的漢人剃髮。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會七年),當時的金太宗就下過這樣的強硬命令:“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努爾哈赤建後金稱汗後,強迫被佔領區漢人和投降的漢人必須剃髮,所以,剃或不剃,成為了一種政治性標誌。漢人只要剃頭,就免死收降,否則砍頭。後金軍佔領遼陽後,當地漢民成千上萬不願剃頭為虜,自投鴨綠江而死。皇太極繼位後,殺人方面有所收斂,但對剃髮則要求更嚴。清軍初入關,佔領北京後不久,即發佈剃髮令。由於吳三桂等明朝降官勸說,加之北京及周圍地區人民反抗連連,多爾袞不得不收回成命。所以,清軍入據北京後好長時間內,明朝舊官變成清朝官員,仍舊身穿明服,冠裳不改。但是,當北京的攝政王多爾袞得知南京已定,又有漢臣孫之獬緊勸,即改變初衷,讓禮部在全國範圍內下達“剃髮令”。

  “剃髮令”一下子觸發了漢人的民族情愫。“原來對砍頭都馴服得像一群羔羊,忽然間只因為要剃掉他頭上一部分頭髮而怒吼如虎。”(柏楊《中國人史綱》)惡法逼人,本來漸趨平靜的江南地區,頓時如水入沸油般四處暴散起反抗的怒潮。1645年6月28日,清廷再次傳諭:“近者一月,遠者三月,各取剃髮歸順。”剃髮成了絕對命令。如此野蠻的“留髮不留頭”,引發了江南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從蘇州開始,抗爭怒潮波延而起,常熟、太倉、嘉定、崑山、江陰、嘉興、松江,處處義旗,人人思憤。清廷江南前線的總指揮豫親王多鐸實行大肆鎮壓,江南勝地,頓時血流成河。

  據史載,在常熟,奮起抵抗的市民被清軍屠殺,“通衢小巷,橋畔河干,敗屋眢井,皆積屍累累,通記不下五千餘人,而男女之被擄去者不計焉”。七月初六,清軍攻陷不肯剃髮的崑山,屠城三日,“總計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墮井投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倖免者十之一”。順治二年,清軍在嘉定三次屠城,清兵“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亂草叢棘,必用長槍亂攪”,“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清兵“悉從屋上奔馳,通行無阻。城內難民因街上磚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紛紛投河死,水為之不流”。若見年輕美色女子,遂“日晝街坊當眾姦淫”,有不從者,“用長釘釘其兩手於板,仍逼淫之”。血腥屠殺之後,清兵便四出掠奪財物。“兵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故殭屍滿路,皆傷痕遍體,此屢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殺持續了一日,約三萬人遇害,“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屍滿河,舟行無下篙處”。更有甚者,清軍“拘集民船,裝載金帛、子女及牛馬羊等物三百餘船”,滿載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