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桃花源”背後:東晉大量人口苦於賦稅徭役

  晉宋時,皇帝從貴族那裡得不到錢糧人力,所以對佃民徵求的徭稅都非常重。史載,當時貧者不復堪命,很多逃亡入“蠻”,成了山民。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主角漁夫從武陵的某個小漁村出發了。為什麼武陵漁夫要駕船“緣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裡去呢?漁人捕魚,不往水闊魚多的地方去,而要順著小河溝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裡發現了異常——當時的朝廷,對於逃戶聚落是懸賞誅求的,漁夫到上游去冒險,當然有目的。

  接下來幾天,村民輪流請他到自己家裡招待,可以推測,就在同時,桃花源裡的頭領們一定在討論:這個鬼頭鬼腦的傢伙是不是官府派來的探子?有沒有必要幹掉他。過了幾天,沒什麼動靜,大家怕漁夫的家屬把他失蹤的事告官,於是才把他放還了,但臨走時還是向他申明:“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個漁夫一脫離險境,馬上原形畢露:“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此處全用短句,以強調漁夫行動的迅速、堅決。太守非常重視此事,“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馬上就派人出發了,可是一回去漁夫就發現:自己的記號已經被破壞了,去的路被隔絕——一定是漁夫從洞口出來,背後就有人跟著他,見到記號就給破壞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