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湯若望為何一度被判凌遲處死?

  清廷從三年八月初六日至四年七月,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審理此案,最後作出了禁止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播天主教的決定。並拘審捕外省傳教士30餘人解京。判湯若望絞刑。由於當時北京接連五天發生地震,加之“太皇太后(順治母后)力主開釋”,湯若望才免於一死。清廷又恐傳教士們仍然傳教,收徒,建堂,也嚴加飭交繼任各官防範。這就是康熙初年發生的有名的“教案”。

  1666年(康熙五年)8月15日,湯若望逝於南堂,享年75歲。1669(康熙八年)9月,湯若望得到徹底昭雪,恢復“通玄教師”之名,1669年12月8日,康熙帝賜地重葬湯若望於利瑪竇墓旁,御賜祭文一篇,鐫刻在湯若望墓碑的反面,從“鞠躬盡瘁,恤死報勤,國之盛典”等用詞足以見中國一代明君對這位來自萬里之遙、萊茵河畔的德國傳教士高度的評價和認同。

  這場以“曆法之爭”為名、實則為兩種不同文化較量的歷案,以當時湯若望們的失敗與犧牲而結束,但楊光先們所表現出的盲目排外,也使中國在後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湯若望怎麼死的?

  湯若望是病死的。

  順治元年(1644),清軍進入北京,明亡。湯若望以其天文曆法方面的學識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護,受命繼續修正曆法。他用西法修訂的歷書被清廷定名《時憲曆》,頒行天下。同年十一月,命掌欽天監事。

  次年,他以《崇禎曆書》為基礎纂成《西洋新法曆書》一百零三卷,進呈攝政王多爾袞,封太常寺少卿。八年順治帝親政後,先後授太僕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並賜號“通玄教師”(康熙帝時為避諱,改“通微教師”)。湯若望經常出入宮廷,對朝政得失多所建言,先後上奏章三百餘封。順治帝臨終議立嗣皇,曾徵求湯若望意見。康熙三年(1664),楊光先在輔政大臣鰲拜等支持下,控告湯若望等傳教士借修歷為名,內外勾連,謀為不軌。湯若望被捕入獄,次年擬凌遲處死。不久京師地震,湯若望免死羈獄,旋獲孝莊太皇太后特旨釋放。

  康熙五年七月十五(1666年8月15日),病死於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