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大明朝的軍隊經歷了什麼?

  《清軍議》中這麼記載:“故人有懷土之思,不能固守其新業。於是乎逃亡者十常八九”。

  除了衛所制本身的缺陷以外,在執行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偏差。

  據《明實錄》記載:“中外都司衛所官,惟故肥己,徵差則賣富差貧,徵辦則以一科十。或佔納月錢,或私役買賣,或以科需扣其月糧,或指操備減其布絮,衣食既窘,遂致逃亡”。

  這些負責管理衛所的官員產生了腐敗行為,他們從中剋扣士兵們的錢糧衣物,導致有些人吃不飽、穿不暖。連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還要隨時做好上前線打仗的準備,很多人受不了就一跑了之。

  可以說從衛所制建立的那天開始,它就一直在面臨著挑戰,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等到明英宗在位時期,明朝跟北方的瓦剌軍隊打了一場硬仗,結果很慘,敗得一塌糊塗,甚至連明英宗本人也被敵人給捉走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通過土木堡之變,說明了衛所制下練出來的軍隊實在是不堪一擊。這次失敗刺激了很多人,使得他們開始思考這個帝國的軍事制度究竟應該走向何方。

  募兵制

  《明書戎馬志》:“召募之兵,明初無有也。正統中,始募天下軍餘民壯為兵。景泰初,復令廣召募,即以所在官司統領,遇警調用,然猶之民也。弘治中以虜警抽編,無警許罷役,遂有常餉。沿至正德,遂令分戍番操,無復休息。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得到這麼一個信息:在嘉靖之前,募兵制只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從嘉靖開始,募兵制才正式發展成為一種制度。

  而募兵制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成為一種定製,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東南地區倭寇問題已經很嚴重了,衛所軍已經搞不定這個問題了。所以只能招募新軍,重新練兵才有獲勝的可能。

  談到練兵抗倭,最成功的莫過於戚繼光。他作為當時抗擊倭寇的最主要的將領,組建的戚家軍給予了倭寇沉重的打擊。

  《明史》記載:“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彪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疊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戚家軍’名聞天下”。

  通過戚家軍我們可以瞭解一下募軍制的大致情況。募軍顧名思義,這些士兵由國家出資進行招募,通過給予他們糧餉吸引老百姓參軍入伍。募軍制下,由於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自願參軍的,所以管理起來比較的容易,經過訓練以後,戰鬥力比較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