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大明朝的軍隊經歷了什麼?

  但是同時它也有不可忽視的缺陷,因為軍隊開支全部由政府負責,所以說給政府的財政開支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負擔。明朝末年,崇禎為了維持軍隊的日常開支,向老百姓徵收“三餉”,並將每年政府財政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於了軍費開支。另一個缺陷就是因為僱傭軍由單獨一個將領負責招募、訓練,所以很容易發展成為將領的個人武裝力量,這樣就會削弱中央政府的影響力,使中央政權受制於個人。但是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募軍制的優越性暫時地掩蓋了它的缺陷,成為了明政府的最佳選擇。

  因時而變,是支配明朝軍制變化的內在原因。當它出現越來越多弊端的時候,就不再能適應時局的需要,這個時候新的能夠解決問題的募軍制度就呼籲而出。但是還有一個詞語叫作尾大不掉,衛所制度憑藉它的根深蒂固,卻一直沒有被完全廢除。而募軍制也只是憑藉它的優越性暫時的佔據主導地位。當然與此同時,明朝實行的還有一種叫做營兵制的軍事制度,這裡不再詳談。

  回顧明朝軍制,雖然先進的軍事制度最終出現,但是封建體制下的小農經濟卻支撐不起來這種制度,並且它同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存在著天然的矛盾。所以我們分析這一制度的時候,要看到它的兩面性。而對於衛所制也是一樣,我們同樣要看到它的優缺點。然後從二者轉變的背後,看到潛在的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