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

  眾多年輕嬪妃因此喪命。

  雖然拓跋珪被人因為“子立母死”制度而喪命,但是這項制度卻一直在北魏實行,因此在北魏歷史上,因為此想制度而喪命的後宮嬪妃眾多,比如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母親景穆皇后劉氏、世祖拓跋燾母親明元密皇后杜氏、恭宗太武敬哀皇后賀氏等等,她們都是“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受害者。北魏歷史上,只有到了統治末期時的最後一位太后得以倖免,但是此時的北魏也已經走到了歷史最後的盡頭。

  北魏後期皇室子嗣嚴重減少。

  在封建的男權社會時期,皇帝是可以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嬪妃之下還有眾多的美人,她們年輕時可以憑藉自己的美貌獲得皇帝的寵愛,但是到了年老色衰的時候,所獲得的榮華富貴只能依靠自己的兒子,也就是所謂的“母憑子貴”。所以我國古代社會中的皇室子孫一般都很多。如果自己所生的兒子能夠登上皇位,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太后,更是成為全天下地位最高的女子,所以我國古代社會中,後宮嬪妃之間進行鬥爭,除了爭寵之外,更多的還是想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

  但是在北魏時期指定下“子立母死”制度之後,北魏的皇室子孫數量開始逐漸減少,到了後期更是少得可憐。根據魏收在《魏書·皇后列傳》中記載當時後宮嬪妃“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因為自己生的兒子一旦被立為太子,那麼自己不但不能夠憑藉兒子尊貴的地位享受榮華富貴,還會使得自己因此喪命。所以當中後宮之中,許多的嬪妃都採取多種方法來避孕,很少主動的渴求生下皇子,這樣就使得北魏的皇室血脈一度凋敝,“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弊端也充分地顯現出來。火山文學

  統治者的乳母或保姆藉機干預政治。

  拓跋珪制定“子立母死”制度的本意是保證皇權的統治,並避免大權旁落到外戚的手中,所以要將母族的主要憑藉勢力進行打擊。但是,拓跋珪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由於選擇繼承人時,繼承人的年齡相對較為幼小,還需要乳母或者保姆的撫養。在長期的撫養過程中,由於繼承人年齡小,很容易就對於自己的乳母或保姆產生審核後的感情和依賴。在繼承人登上皇位之後,也通常都會給予這些乳母或者保姆較高的地位,她們本來出身低微,是沒有機會參與到朝政的,但是憑藉與皇帝的深厚感情,她們也有了一定參與朝政的機會,這也為後來她們干預朝廷的政治統治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

  為後來馮氏臨朝聽政提供了條件。

  拓跋珪實行“子立母死”制度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成為皇太后之後的後宮女子干政,但是他的考慮並不全面,雖然當時的太后母族是最有勢力的一方,但是後宮之中其它的女子同樣也有很多母族勢力強大的人,由於拓跋珪疏忽了對於其他後宮之人的管制,使得“子立母死”制度反而為後宮其它人除去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從而為她們干預朝廷政治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