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城隍姥爺是怎麼來的?

  “社稷”這個名詞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的傳統農耕社會性質,“社稷”與“城隍”在“守土護民”這一核心功能上具有相似作用,同樣享受塵世香火。

  城隍老爺與城隍廟

  城隍老爺受人朝拜的廟宇稱為城隍廟。歷史記載中最早的城隍廟至遲到東漢三國時代,祭祀城隍神的場所——城隍廟已經出現,宋代學者趙與時《賓退錄》記載:“蕪湖城隍祠建於赤烏二年”,赤烏二年即公元239年,正是東吳大帝孫權統治時期。到了唐代,城隍老爺的足跡就更為廣泛,一些著名城市如杭州、蘇州、廣州等均出現城隍廟。

  唐代各級地方官僚也成為城隍祭祀的主持者,如唐玄宗開元名相張說,古文運動領袖、“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文壇“小李杜”杜牧、李商隱等均撰寫過《祭城隍文》或《城隍廟記》等文章。

  城隍老爺抓鬼

  唐代的城隍老爺不僅成為捍衛城池、守土安邦的地方神靈,而且多出一項功能:管理陰間鬼魂。

  須知道,今天我們講到陰曹地府的閻羅王,那其實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有的觀念,我國古代民眾中認為可以總領冥間、管理一切鬼魂的人馬還有兩撥:唐代以前有所謂泰山府君、華山神,唐代以後,城隍神便代表道教和民間信仰,擔當起和閻羅王爭奪冥界地盤的任務。唐五代筆記小說總集《太平廣記》中對於“城隍治鬼”這一新興職掌有著很多故事,下面這則故事,內容簡單卻很有代表性:

  唐洪州司馬王簡易,常暴得疾,夢見一鬼使,手執符牒雲:“奉城隍神命來追”。王簡易即隨使者行,見城隍神。神命左右將薄書來,檢畢謂簡易曰:“猶合得五年活,且放去。”

  這則神話故事非常淺顯,這裡城隍神更像是人們通常印象中的閻羅王的形象,管理著世間人們的生死壽限,而且秉公執法,讓你三更亡,絕不多退少補,讓你多活五年,就多活五年,分毫不爽。

  城隍老爺被皇帝封賜名號

  到了五代時期,後唐末帝李從珂將城隍老爺封為王,城隍老爺的身價又上漲了不少。《冊府元龜》記載:

  詔杭州護國廟,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順義保寧王,銅官廟改封福善通靈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興德保闉王,從兩浙節度使錢元瓘奏也。

  到了宋代,城隍老爺不再是“虛幻”的一尊神,越來越多地轉變為有歷史、有來歷、有真相的“神化”人物。這些歷史或傳說人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死後其神主被請進城隍廟供奉。這些死後充任城隍的人物,或是勤政為民、有功於當地;或是不畏權勢、為人耿直;或是積善行孝、扶弱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