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城隍姥爺是怎麼來的?

  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便在草原邊的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附近)興建城隍廟,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下令在新建的大都(今北京)建城隍廟,封城隍神為“祐聖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明王朝尚未完全統一中國的形勢下,朝廷便頒發詔令封贈城隍。“明有禮樂,幽有鬼神。若城隍神者,歷代所祀,宜新封爵。”話說的很明白,城隍老爺同國家“禮樂”制度相聯繫,於國於民,關係莫大。

  城隍老爺的名諱

  明清以來,各地城隍廟中的城隍老爺各不相同。如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間的蘇州府,出現過城隍幾十年換一個的怪事,從湯斌到陳宏謀,再到吳檀、顧光旭,百餘年來,蘇州本地有誰當官,蘇州城隍老爺就是誰,而且最後一位陳鶴當時尚“屍骨未寒”,也被拉進城隍廟祭祀。

  而上海城隍廟供奉的城隍老爺也有三位:老城隍霍光、二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陳化成。到了現在,蘇州城隍廟終於定下來了,以最早的春申君黃歇算起。而其他城市城隍老爺中,北京是楊椒山、福州是周苛、鄭州是紀信、濟南是鐵鉉、南昌是灌嬰、杭州是周新……

  當然,城隍廟中的城隍老爺也不孤單。如上海城隍廟中,供奉的既有人們喜聞樂見的財神,又有掌管人間禍福的“三官”——天官、地官和水官。

  既有文人所祟奉的科舉之神“文昌帝君”,又有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慈航道人;既有診治人間疾病的華佗仙師,又有保護人們本命的六十元辰;既有掌握人間生死大權的東嶽大帝,又有地方太歲土地爺;既有為男女婚姻牽線搭橋的月下老人,又有眾人歡迎、道高望重的南極仙翁……各路神仙應有盡有,保管上香者滿意。

  古語云:“舉頭三尺有神明”,舉凡民間一應雜事,可以說都各有一路神靈在暗中主持,這些暗中操持一方生殺予奪的神靈,往往對應著人間的官吏、各有職司,分管一方。歷來多災多難的普通小民,在無力與自然和人世的災厄抗爭的情況下,也只好憑靠著信仰的力量,用一種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態去打點這充斥著方方面面的神仙鬼怪,給城隍老爺焚柱香、禱告禱告,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平安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