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四二年河南大 饑荒

  河南檔案館史料顯示,洛陽火車站與南關為災民聚集點,南關貼廓巷設“難民收容所”,負責救濟難民轉赴陝西,洛陽火車站還有“人市”。

  “人市”:觀音堂

  老人小孩被遺棄

  不幸被做成肉包子

  對很多難民來說,上了火車,就像加入了一場隨時都會殞命的賭局。但有一絲微弱的希望,至少比餓死要好。

  汝州市小屯鎮84歲關雄偉老人回憶道,父母當年在城裡做生意,災荒發生後,父母的布匹生意慘淡只能關門,到洛陽逃難。全家把所有值錢的家當都賣了,湊600元託關係買了3張火車票,但到了洛陽火車站才發現,難民把能擠佔的地方都佔了,買了車票,也只能坐火車頂。

  火車頂上都是密密麻麻、餓得只剩皮包骨的難民,同時還有他們所有的“財產”:破席子、幾件破棉襖和麵黃肌瘦的孩子。火車開車時間遙遙無期,人們只有在車頂上等著,甚至大小便都在車頂上解決,因為生怕下了車,再也沒有機會上去。

  關雄偉親眼看到一個老太太眼見自己的兒子爬上了火車頂,而有3丈高的火車廂她實在爬不上去,老太太懇求旁邊一個漢子把襁褓中的嬰兒拋向車頂上的兒子,但兒子站在車頂上不能自由動彈,小孩沒接住,重重地落在鐵軌另一側的亂石堆上,死了。老太太只能悽惻嚎哭。

  曾經擔任三門峽市陝縣黨史辦主任的劉全生也是這場大災的倖存者。他回憶說,當時,自己所在的潭頭鎮橋上村,家門口到處都是討飯的人,乞討的難民走馬燈似的一批又一批,背個大揹筐,灰頭土臉。當時村裡有個小竹林,很多逃難的人,自知時日無多,餓得實在走不動,就逃到竹林裡,就再也沒有走出來。

  觀音堂鎮是火車進入三門峽(當時稱陝州)後的第一個站點。如今已在三門峽定居的85歲楊再興老人,當年就是逃難到此處,一直在這裡住了70年。他說,“能坐上火車的是極少數,多數都是推著獨輪車,把值錢的東西或老人、小孩放在車上,大人推著,一天只能走一二十里地。從洛陽到三門峽不過300裡,災民通常要走10天。”

  楊再興回憶,災民逃到觀音堂,已筋疲力盡,觀音堂當時也是出了名的“人市”,這裡也是老人、小孩的遺棄地和生命的盡頭。很多大人走到這裡,已是飢寒交迫,趁孩子睡著,把孩子丟在地上,扭頭就走,“這些孩子都被逃荒的災民殺掉吃了,還有的拿去做人肉包子賣。好多難民吃包子時吃出指甲,才知道是人肉包子。”

  遭炮擊被撞死冤魂多

  觀音堂繼續向西南行進,則是當時列車的另外一個重要站點——靈寶。楊再興說,當時有些奸商,化裝成難民,混在裡面帶鴉片、首飾,矇混過關。為了放行,只能給國民黨的車站盤查人員塞小費,這些人發了財,卻苦了那些老實巴交的真難民。“檢查”又成了國民黨官兵謀利的手段。難民下車後都要經過無數次搜身,身上凡是有值錢的東西都被搜刮殆盡。逃到這裡的難民,已是身無分文。

  石耘說,靈寶是災民西進通往心中天堂——潼關必經的一站。日軍1942年佔領山西運城後,經常向黃河以南炮擊,所以火車經過這裡時只好改道。靈寶老縣城西南邊,是弘農澗河橋及魏函谷關火車涵洞,當時在洞口北側的黃河最窄處,距離對面的日軍炮臺只有幾十米,是隴海鐵路與黃河距離最近的一段,為躲避對岸日軍炮火,這裡修築了一道3米多厚的防護牆。

  靈寶市退休幹部焦興華回憶,如果黃河北岸日軍打炮,列車就藏匿在防護牆南側。待新一輪炮擊的間歇時刻,列車即開足馬力,衝進涵洞。等進了涵洞,火車才會拉響汽笛,就像躲過炮擊後,舒了長長一口氣。“那時有‘闖關車’一說,這裡就像是生死關。”

  不過,就算過了涵洞,也並不是說就安全了。縣城西南邊有座弘農澗河橋是木架結構,當時倉促施工,質量差,不時發生列車脫軌事故,當時,經常有火車在這裡排隊過橋。此外,災民都坐在火車頂部,上面擺放的獨輪車等行李超寬或超高,火車通過涵洞時,經常會連獨輪車帶人被掃下火車去。

  靈寶縣故縣鎮村民王大寶說,每過涵洞時,老鄉們都相互提醒“過洞了,注意了”。即便這樣,還是有很多人在火車疾速過涵洞時被撞死。

  楊再興老人說,就算不過涵洞,火車內也是漆黑一片,過涵洞時,只聽見外面炮聲隆隆,坐在火車上生死也只能聽天由命。當年他乘坐的火車僥倖通過,但自己的表哥乘坐的火車卻遭遇日軍轟炸,姑姑一家人全都遇難。

  老人說,在行車過程中,經常有人死去。周圍的人嫌屍體臭,就把屍體扔下車,有些人缺胳膊少腿的躺在車頂上,車身也掛滿了“人肉掛”,有的甚至被風乾了,就像臘肉一般,十分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