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四二年河南大 饑荒

  當時穿行在隴海線上的列車,是不折不扣的死亡列車。過來人都說,能活下來的都命硬。

  “鬼門關”:潼關

  限制通關妻離子散

  饑民無糧刨墳墓覓食

  歷經千辛萬苦的難民終於來到陝西潼關,夢中的樂土就在眼前。但他們不敢在這裡停留,因為黃河對面就是日軍的大炮,難民們只好馬不停蹄地繼續向西,直奔西安、寶雞。石耘表示,當年河南一共有3000多萬人,其中國統區1800萬人,日佔區1200萬人,當時餓死大概四五百萬人,剩下大約有五六百萬人,都向陝西逃去了。但徐有禮認為,當年逃亡陝西的難民大約有300萬人。

  事實上,潼關並非樂土。如今已在寶雞定居的河南登封人趙守義回憶說,當年在潼關,有國民黨軍隊把守,由於難民越來越多,西安城內已容納不了那麼多難民。從1942年冬天開始,便對進入潼關的難民進行人數限制,禁止河南災民入境。當時,曾多次發生難民衝擊國民黨軍隊把守的木閘門發生衝突的事件,還有不少人被打死。

  大批難民在潼關外等候,很多人等了一週才被放行。無數妻離子散的故事也因此發生。今年78歲的吳玉珍老人就在這一過程中與自己的妹妹走散,尋親50多載仍杳無音信。

  趙守義說,西安當時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街道上不像洛陽那樣到處都是餓死的人,但個個都面黃肌瘦,十分落魄。難民們只能排隊領粥,每人每天只能領一次。領過了便在難民條上按上戳記,不能再領。

  即便過了“鬼門關”到了西安,並不意味著能活下來。當時在西安,埋死人或抬死人的短工,已成為一種臨時職業。一些街道的保長或甲長怕負擔餓死災民的罪名,一些奄奄一息的老人,明知人沒死,也僱人將其掩埋,真是慘不忍睹。在西安郊外的亂墳崗,經常有被刨開的墳墓,有飢餓的難民將入葬不久的屍體挖掘出來吃了。“現在想起來都毛骨悚然。”老人說。

  終點:寶雞

  大災難大移民見溫情

  割捨不斷的豫陝一家親

  1942年,隴海線只通到寶雞,這個火車終點站也是當年河南人向西逃亡的終點站。

  石耘說,1938年和1942年,河南人兩次大逃亡,寶雞因此得名“小河南”,“難民到了寶雞後分散到寶雞周邊的縣,少部分人可能到了甘肅。”至今,很多寶雞人都是當年逃荒災民的後代。寶雞人口的60%~70%都是河南人,就算西安也有30%以上是河南人,河南話是西安的第二大方言。

  在趙守義的記憶中,由於當年河南災民太多,也遭到了當地人的抵制,畢竟要和當地人爭糧食。西安、寶雞人當時稱呼河南人叫“河南擔”,後來改口叫“河南蛋”,帶有歧視性的味道,因為當年河南人逃荒時一根扁擔走天下,扁擔一頭擔的是鍋碗瓢盆,另一頭是孩子。流離失所的河南人到了陝西,第一件事就是找老鄉。“因為1938年黃河改道已經有難民逃了過來,還沒來得及遷回去。”找不到老鄉資助的,只能變賣家當度日。

  西安市小東門裡的“鬼市”,與1942年的河南逃荒災民有著歷史淵源。是年,逃難、逃荒的災民大量湧入西安,有錢和有親友可投的人辦工廠、開店鋪,而沒錢的人則流落街頭、拉洋車、打小工,實在找不到門路的,只好來到“鬼市”,變賣全部家當餬口。由於難民越來越多,“鬼市”也由白天開張變為全天開張,它是一個藏汙納垢的地方,坑蒙拐騙、買贓銷贓的戲碼在這裡不斷上演,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災民的燃眉之急。

  300萬河南災民湧入陝西,豫劇也隨之傳入。1942年前後,“豫劇皇后”常香玉曾在西安生活、演出。除了設立“難民營”幫助災民,常香玉還經常義演,為災民募捐。寶雞市志也記載了常香玉對河南災民的救助:設立“難民營”供河南災民居住,購糧舍粥,讓災民孩子免費讀書。寶雞的演出生涯,奠定了常香玉“豫劇皇后”的基礎,被稱為“河南梆子”的豫劇,從此在八百里秦川傳播開來。

  石耘說,300萬河南人“闖西關”進入陝西,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自發移民過程。至今,很多河南人的親戚都在陝西,河南、陝西人的關係還比較親密。雖然當時西部有大量土地,但人口卻很少,當時整個陝西人口也不過1000萬人。這次大移民促進了西部土地開發,把東部成熟的農業技術帶到了西部。“河南、陝西人一家親的關係,是融入在血液中的,這背後,是一段沉重的民族災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