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隋唐四代皇帝死磕高句麗

  三、楊廣三伐

  楊廣繼位後,開鑿了大運河,儲存了夠吃五十年的糧食,又使突厥臣服了。這時,黃門侍郎裴矩上奏隋煬帝:“高句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聽他這麼一說,隋煬帝也起了征討的心思。

  公元612年,隋煬帝下詔,動員全國兵馬,集合於涿郡,然由自己親自指揮,討伐高句麗。為了此戰,好大喜功的楊廣動員了113萬作戰部隊,負責後勤的人員也在400萬左右。

  大軍前鋒進抵遼河,隋煬帝下令在河上修三座橋。然後,隋軍包圍了遼東城。由於指揮不當,供給不足,隋軍連續五個月都沒有拿下此城。最終,楊廣首次御駕親征以慘敗告終。

  不甘心失敗的楊廣兩年後再次率領60萬大軍親征。楊廣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給予前線指揮官更多自主權。不久,隋軍包圍遼陽城。就在遼陽即將攻克時,國內傳來了楊玄感起兵造反的消息。隋煬帝不得不回師平叛。

  平定楊玄感之亂後,隋煬帝再度將矛頭對準高句麗。經過多次戰爭,高句麗國力消耗巨大,趕忙請降。隋煬帝本想繼續征討,徹底解決高句麗問題,但因為國內的叛亂答應了這一請求。

  隋朝最終二世而亡,所以傳統史家對隋煬帝征伐多持否定態度。應該看到,楊廣確實有不恤民力,好大喜功的一面。但他三次征討高句麗,並不是非理性的瘋狂,而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當時的高句麗,立國數百年,有了自己的朝廷機構,他們桀驁不馴,有和中原王朝叫板的念頭和能力。更何況,他們佔據了的不少土地曾經是中國故地。因此,無論是誰上臺,都要征討高句麗這樣的政權。

  四、不為子孫憂

  李淵建立唐朝後,與高句麗修好,交換戰俘。李世民登位後,繼續維持現狀。到了貞觀末年,四方臣服,只有高句麗若即若離,加上他們佔據的遼東為“舊中國之有”,以及新羅使者的哭訴,起了平定高句麗之心。

  此時,高句麗再次發動對新羅的戰爭,新羅王派使臣向唐廷求助。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動員10萬大軍,水陸分道進擊。唐太宗加入了進攻遼東的陸軍。

  唐太宗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採取募兵制,軍士自願前往。結果,報名的人大大超乎預料,許多應徵者表示自帶武器,戰後不求封賞,只求上陣殺敵;為了解決供應問題,唐軍將隨身攜帶的糧食,改為可供驅使的牛羊,如此減輕了後勤的負擔;還有就是組織工匠研製新型攻城器械,為攻城做好了準備。

  戰場形勢一度勢如破竹。貞觀二十年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高句麗舉國震恐。

  七月,唐軍開始圍攻此城。守軍殊死抵抗,唐軍連續兩個月沒有攻克。待天氣轉冷時,唐太宗被迫班師,沒有滅高句麗的國。這主要是唐太宗過於謹慎,發兵太少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