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王莽當政後做了哪些改革?

  西漢十三州一部

  王莽即位後,認為“漢家地廣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應經。《堯典》十有二州,後定為九州。漢家廓地遼遠,州牧行部,遠者三萬餘里,不可為九。謹以經義正十二州名分界,以應正始。”為了“應經”,王莽將交趾改為交州,改涼州為雍州,並撤銷司隸校尉部,將長安在內的京畿地區併入雍州。

  當時的州只是監察區,並沒有行政區的屬性,王莽改交趾為交州、改涼州為雍州還算合理,可到了郡縣一級,王莽徹底放飛自我。

  到新莽天風元年,王莽共廢除兩個西漢舊郡,新設15個郡,改名76個郡,僅有25個西漢郡名“倖免於難”,最先下手也是改動最複雜的就是長安洛陽所在的東西二都地區。

  改西漢京師為西都京兆郡,分西漢京畿地區的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為六尉,分別為京尉郡、師尉郡、翊尉郡、光尉郡、扶尉郡和列尉郡;

  西漢三輔地區部分縣名更改情況

  在洛陽設立東都,改洛陽所在的河南郡為保忠信郡,改南陽、河內、潁川、弘農、河東、滎陽六郡為豫州六隊,分別為前隊、後隊、左隊、右隊、兆隊、祈隊,最終形成兩京六尉六隊的行政區劃。

  東都六隊

  古時,“隊”與“遂”相通,“六隊”即“六遂”,順遂之意。

  “周官大司徒掌六鄉,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遂人掌六遂,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里為曆,五層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新莽職方考》

  兩京、六尉、六隊、六州、六鄉

  除了兩京地區外,幷州、益州也是郡名變更的“重災區”。

  幷州八郡被改。改上郡為增山郡;西河郡為歸新郡;朔方郡為溝搜郡;五原郡為獲降郡;雲中郡為受降郡;定襄郡為得降郡;雁門郡為填狄郡;代郡為厭狄郡。而幷州地區作為中原王朝與匈奴反覆爭奪的地區,王莽特意將地名改為具有明顯軍事政治色彩的歸新、獲降、受降、得降、填狄(“填”通“鎮”,鎮守、鎮壓之意)、厭狄。

  益州九郡,八郡改名。改漢中郡為新成都;廣漢郡為就都郡;蜀郡為導江郡;犍為郡為西順郡;越鶴郡為集雋郡;益州郡為就新郡;柯郡為同亭郡;武都郡為樂平郡。與幷州的敵視不同,王莽在益州地區的郡名改動中更多的體現安撫歸化之意。例如西順、就新、樂平,就包含新莽王朝招撫西南夷的含義。

  縣級地名的更改

  郡一級的地名改動雖然範圍很大,但是郡的數量畢竟有限,顯然是無法滿足改名狂魔的需求的,而在數量更多的縣一級地名改動上,徹底演變成一場混亂無需,恣意妄為的個人秀。

  如果說郡一級的改名還有其一定的規律和目的,到了縣級地名就完全是為了改而改,絕大多數改動的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