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揭秘納粹德國新娘學校

  標準的“完美新娘”培訓為期6周,學費135馬克(約合如今的625美元)。烹飪、熨燙、園藝、保育、室內裝飾、動物飼養……可以說,只要是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都不會被遺漏。“準軍屬”還得接受保養軍靴和軍服,擦拭(黨衛軍成員佩戴的)短劍等方面的訓練。

  作為“純化雅利安種族計劃”的基礎支持項目,肖爾茨-克林克對參加“完美新娘”培訓的女子身份要求極嚴,她們的個人檔案須接受反覆審查,“上溯到祖宗三代”,只要被發現有一丁點兒猶太或吉普賽血統,就會被拒之門外。此外,身體殘疾及精神障礙者不被接納,因為她們被視作“對社會無用的人”,更是對“雅利安基因純潔性”的威脅。

  即便擁有“高貴血統”,只通曉居家技能依然不夠。於是,諸如如何舉辦雞尾酒會、如何談吐得體等有助於彰顯“雅利安種族優越性”的技能,亦在女孩們學習之列。

  然而,這些都並非“新娘學校”的教學精髓——種族主義和遺傳學才是。通過這方面的“洗腦”,學員們會視自己為“種族延續的發動機”,她們承受的一切,都是為了帝國的強大。

  實際上,入學之初,學員們就被要求宣誓永遠效忠希特勒和納粹黨的高官,“至死不渝”;並承諾“按照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的理念”撫養下一代。

  培訓期滿後,“新娘學校”會進行考核,向合格者頒發飾有日耳曼傳說中“生命之樹”的證書。結婚時,所有來賓必須是納粹黨員或忠於納粹黨者。新人不會去教堂,代之以向“元首”宣誓效忠。至於考核不合格的,只有“回爐”重修,否則永遠無法邁進婚姻的殿堂。

  精神和物質雙重引誘

  為了給“完美新娘”計劃造勢,納粹黨針對女性的雙週刊雜誌《n.s.-frauenwarte》,曾多次刊登女學員在“新娘學校”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片裡,一隊學員行走在田間,她們穿著長短適中的裙子,胸前圍著漿洗過的白圍裙,頭髮梳成整齊劃一的辮子,臉上洋溢著甜美的笑容……另一張照片上,學員們圍在縫紉機旁,學習怎樣縫補褲子。此外,還有她們飼養家畜、切菜以及拉手風琴的照片。涉世未深的女青年,很容易被這些宣傳照散發出的“美好氣氛”俘虜。1942年5月,該雜誌更是以一名準學員的口吻寫道:“我的未婚夫來信說,作為一位黨衛軍成員的女友,我應該參加‘新娘學校’,那樣才能與更多同齡人建立友誼。”

  除了精神方面的引誘,納粹黨還祭出“金錢攻勢”推動招生。當局在《鼓勵婚姻法令》中規定,“新娘學校”的畢業生可獲得由國家提供的1000馬克貸款,此後每生一個孩子,便可少還這筆貸款的1/4。也就是說,生夠四個子女,這筆錢就算是國家全額補助的,母親還會被政府授予銅質的“日耳曼母親”十字勳章;生六七個孩子者,則會被授予銀質十字勳章(肖爾茨-克林克本人生育了六個孩子);生八個及以上者,則是金質勳章。

  二戰的爆發並未打亂“完美新娘”計劃的步伐。到1940年,僅在柏林,便有9所“新娘學校”開課,在圖賓根和奧爾登堡也有分支機構。這時的“新娘學校”已不再只接納黨衛軍成員的女友或未婚妻,只要是符合“種族優越論”的德國女性,均可報名參加培訓。

  加拿大聖托馬斯大學的歷史系主任茱莉亞·託瑞,對納粹統治時期德國女性的地位有深入研究。她認為,“完美新娘”並非納粹首創,“他們只是把1917年產生於斯圖加特的一個概念拿過來”。彼時,一戰已近尾聲,德國百姓苦不堪言,兒童營養不良,嬰兒死亡率飆升,女人們卻不得不整日在工廠裡勞作,掙取微薄的薪水養家餬口。為了改善局面,旨在培訓女性更高效地打理家務的“母親學校”在德國應運而生。到了二戰前夜,納粹黨將這個創意重新包裝,欲通過它控制女性的思想,使其更好地為自身的野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