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吳三桂為什麼沒乘勢渡江北上?

  只不過滿清入關不久人心未定、天下未安,清廷還需依仗吳三桂這條“地頭蛇”繼續為其效力,而吳三桂也得倚靠軍功換取清廷的優渥,因此,從滿清入關到康熙前的這段歲月裡,兩者表面相安無事,背地實則暗流湧動。

  康熙皇帝執掌大清江山後,面對三藩尾大不掉日益耗費國家錢糧的情況下,猶豫不決的康熙皇帝組織召開了多次御前會議,聽取了皇室各大重臣的關於撤藩的意見,經過多次朝會清廷內部仍舊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其實對於康熙來說,對於撤藩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關乎大清國運的重大決策,就連康熙本人都沒有思慮成熟,否則他就不會頻繁密集的召開撤藩會議,而越是高度機密的決策政令,參與的人自然越少越好,否則,國家危矣!然而由於康熙大張旗鼓的舉動,撤藩的音訊早已傳入吳三桂的耳中。吳三桂被逼反清已經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

  1673年11月21日,吳三桂高舉“興明討虜”的旗幟兵分三路揮師北上,關寧鐵騎一路勢如破竹直搗長江以南,各地漢人聞風而動紛紛響應,雲南、貴州、湖南、四川四省相繼在不到三個月內落入平西王之手。

  此時風頭正盛的吳三桂部已攻取長江南岸的松滋,對面的貫通“七省通衢”的荊州重鎮更是指日可下,而長江以北的清軍此時尚未完成集結,康熙皇帝也被吳三桂突如其來聲勢浩大的造反形勢打的措手不及。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吳三桂駐兵松滋三個月內,卻遲遲未見飲馬黃河、直搗黃龍的舉動,手下謀臣紛紛建議吳三桂應一鼓作氣渡過長江劍指黃河,但吳三桂卻依然不為所動。

  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在封建社會謀逆造反是凌遲誅九族的大罪,對於多年縱橫疆場的老狐狸,吳三桂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箭在弦上既已發出,豈有收回的道理,緣何吳三桂未能把握時機突破長江天險直搗帝京呢?

  我認為吳三桂沒有抓住有力戰力乘勢渡江北上,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