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吳三桂為什麼沒乘勢渡江北上?

  首先,吳三桂“欲出完全”。出兵跨過長江揮師北上就意味著吳三桂要集結現有佔領區內的所有兵力方能逐鹿中原,而僅以臨時駐紮在松滋的兵力顯然無法與長江以北、乃至黃河以北的清廷軍力相抗衡,倘若安穩駐紮於江南之地,即便北伐不成,亦可據江而收,甚至劃江而治。

  其次,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尚在北京留作人質,冒然出兵北京必定禍及愛子。根據史料記載,吳三桂駐軍松滋期間曾以書信往來於康熙,並暗中冀希望西藏喇嘛出面調停釋放吳應熊。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吳三桂或許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但絕對是政治上的低能兒,康熙是何等人物?焉能容忍“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最後,吳三桂年事已高,無雄心壯志。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已年屆六旬,作為起事的領頭羊,要想一鼓作氣拿下帝京推翻滿清的統治,顯然完成這個沉重的任務並非朝夕的事情,而這就需要統帥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念,譬如靖難之役朱棣九戰九敗最後一舉突破南京城,成功問鼎帝位,倘若朱棣不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也許歷史上就少了一位永樂大帝,而多了一位謀逆失敗凌遲處死的藩王,顯然就當時吳軍勢如破竹和長江以北聞風逃匿的清軍來看,吳三桂倘若一鼓作氣殺奔江北,天下易主或未可知也,但從吳三桂久駐松滋的情況來看,此時的他早已喪失了當年策馬揚鞭揮刀沙場的銳意進取精神。

  因此,縱觀彼時格局,倘若吳三桂以迅雷之勢揮戈北上,至少飲馬黃河必成定局,畢竟此時距離滿清入關還不足二十餘年,民族問題極為尖銳,加之吳三桂聽從謀臣良策問鼎帝京驅逐韃虜大功可成也,可惜,遲暮之年的吳三桂早已喪失了當年引賊入關、蕩平江南的勇氣,否則,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