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牛奶曾是貧困的象徵?

  1611年,美洲的詹姆斯頓殖民地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批奶牛。在這些奶牛被運到美洲大陸之前,由於缺少牛奶,當地新生兒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奶牛,當時的殖民地統治者特拉華爵士甚至專門出臺了一部奶牛保護法。

  工業化產銷使其成為“完美食物”

  19世紀早期,工業化使職業婦女數目增加,母乳餵養的減少相應增大了人們對牛奶的需求,因此如何讓城市居民喝到安全牛奶,成為許多發明家考慮的問題。

  1856年,美國人吉爾·博登獲得了生產煉乳的專利許可。在製造煉乳的過程中,博登發現了延長牛奶保質期的辦法。比如高溫煮沸可以殺死牛奶中的細菌,加糖可以抑制細菌的繁殖,脫脂也有相同的作用。南北戰爭對延長食品保質期的需求讓博登著實發了筆大財。火山文學

  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推動著乳製品行業的繁榮。1871年,法國人路易·巴斯德在解決葡萄酒變質問題時,發明了至今仍被廣為使用的巴氏消毒法:將液體加熱到一定溫度(葡萄酒是50攝氏度,牛奶是72~75攝氏度),可以既殺死其中的有害細菌,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有其中的有益成分和味道。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巴斯德,就不會有今天如此繁榮的全球乳品業市場,世界人均牛奶消費量也絕不可能達到100公斤之多。

  19世紀末期,火車的出現使得運送液態奶更為便捷;20世紀,冰箱的出現使得奶類的保存更便利。到了1900年,飲用牛奶已經是美國和歐洲城市居民的日常習慣,一套將牛奶從農場送到居民家門口的複雜運輸體系建立了,牛奶脫離“自然物”的屬性,成為一種工業大規模生產、運輸和銷售的商品。

  一戰的爆發使得牛奶製品的市場需求猛增,罐裝牛奶、煉乳被用來改善士兵的營養失調;美國、英國、西班牙和法國的農業產區紛紛響應號召,大量生產乳品罐頭;戰時大批婦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餵養大範圍減少,嬰兒的牛奶消費增長。加之這一時期也正是營銷學和廣告宣傳學出現的時候,牛奶的廣告宣傳者聰明地利用了尚不成熟的營養學——最開始宣稱牛奶富含磷酸,然後是蛋白質、核黃素、維生素A;後來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以加強鈣的吸收,並預防軟骨病,牛奶就開始被宣傳含有維生素d,事實上牛奶所含的維生素d談不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