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代的高考加分

  兩宋的“普通話”,是開封、洛陽一帶的語言。陸游說:“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南宋著名的“倒秦(檜)鬥士”胡銓,是江西廬陵人,他頗諳口語加分的重要性,從小特別注重口音的矯正,26歲時,洛陽話已說得流利而標準,因此殿試時得到宋高宗的讚許,順利中了進士。當時的廬陵知府劉敏才,把胡銓學口語的本事當成教材,要求子女向胡銓學習,還把大女兒嫁給了胡銓。

  元代的秦起宗,在這方面算是胡銓的徒弟。他從小在軍隊里長大,忽必烈佔據中原後,秦起宗多長了個心眼——自學蒙古語。因交流沒障礙,很快得到加分,“通蒙文而入仕”,後來官居兵部尚書。

  相反,有家鄉口音的士子,往往會吃虧。宋光宗時的贛南秀才陳元石,滿口艱澀難懂的客家話,讓主考官趙汝愚聽得眉頭緊鎖,結果名落孫山。幾乎是同時期,河南籍士子鄭鑰卻佔了口語的大便宜,19歲即高中一甲第四名,還做了魏國公陳俊卿的侄女婿。

  古代還有些加分方式,比如字寫得好可以加分;老爸曾有功於朝廷,兒子也能獲得加分(如蔭補);某個士子有特殊技能,即便科舉成績不夠錄取,皇帝也會給加分,賜“同進士出身”,等等。

  總而言之,古代選才制度中的加分,除去部分對於相貌的偏見外,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公平公正的一種修正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