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馬革裹屍---氣概非凡

  這封教育侄兒的家信,用意很好,觀點也不錯。就是近2000年後的今人讀了,也會有所啟發。但是馬援始料不及的是,這封信後來為杜季良(即信中提到的一個人)的仇家所得。馬援關起門來對家裡人講的話,一旦洩露出去,便為人所乘。杜季良的仇家於是上書朝廷,說杜季良“為行輕薄,亂群惑眾”,並且拿出馬援誡侄書作為證據。仇家又說梁松、竇固二人與杜季良勾結,將有不利於朝廷的行動。光武帝劉秀聽信了告狀人的話,免去杜季良越騎司馬的官職,梁松、竇固免於處分。

  因為一封誡侄書,馬援無意中跟梁松等人結下怨仇。而這位梁松,並非等閒之輩,他乃當今皇上的女婿,所謂“駙馬爺”,在朝中“貴重”無比,連公卿大臣都畏懼他幾分。有一次,馬援臥病在床,梁松前來看望他。在病床前,駙馬向馬援行禮,馬援沒有還禮。梁松走後,馬援的兒子問父親:為何不向梁松還禮?馬援說:我和梁松他爹是朋友,梁松雖然當了駙馬,但也不能亂了長幼之序啊!馬援以為自己做得對,完全符合禮義。而梁松則以為,馬援倚老賣老,小瞧了自己,因而懷恨在心。兩件事情湊在一起,梁松要報復馬援,那不過是遲早的事。

  薏苡明珠不白之冤

  梁松雖然免於處分,但心中對馬援憤恨不已。待到馬援一死,梁松報復的機會來了。因馬援生前領兵打的最後一仗失利,朝廷對他不滿。梁松看準了這個機會,向朝廷舉報馬援,說他生前從交趾返回時,帶了一軍車“明珠文犀”(文犀是有紋理的犀牛角,特別珍貴)。

  其實馬援帶回的是一車薏苡種仁。薏苡種仁又叫苡仁、米仁。中醫學認為,薏苡的種仁有清熱利溼和健脾的功效,種仁和根能治水腫腳氣、風溼痺痛、關節炎、肝炎、腎炎等多種疾病。

  馬援在交趾時,就常吃薏苡,據說效果明顯。他相信吃了後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當地薏苡果實較大,馬援想把種子引進內地,予以推廣。這本是一件可以惠及內地民眾的好事,然而梁松一告就準,以致龍顏大怒。馬援家人得知後十分惶恐,不敢將馬援遺體葬於自家墓地,與祖先葬在一處,只得在京城西郊買地數畝,草草掩埋。親友們都害怕受到株連,不敢前往弔唁、送葬。一代名將身後蒙受不白之冤,並且拖累一家老小,好不悽慘,好不悲涼!

  明代大臣、朱元璋的軍師、文學家劉基有一首著名的詩,題為《梁甫吟》,提到了馬援被誣害的事,為馬援憤憤不平:“赤符天子明見萬里外,乃以薏苡為文犀。”

  意思是說,漢朝皇帝(實際指東漢光武帝劉秀)明察萬里之外,然而卻把馬援從交趾帶回的薏苡,當作了有紋理的犀角。劉基感慨道:“誰謂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誰謂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奸邪小人掩蓋真相、混淆視聽、陷害忠良,真是防不勝防啊!

  因為這件冤案,引出一個新的成語——“薏苡明珠”,意為平白無故地蒙冤受謗。

  對於這樁冤案,《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是這樣看的:馬援在勸告別人要注意避禍的時候,很是明智(馬援曾告誡過竇固、梁松、王磐、呂種等人,一一被其言中),但他自己不能避免被人讒害,難道是因為身居高位,樹大招風嗎?范曄是從馬援所處地位尋找冤案的原因的。

  而在某看來,這樁冤案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固然是奸邪小人捏造和歪曲事實,挾嫌報復,誣陷於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馬援在勸誡侄兒不要隨便議論旁人的時候,自己率先垂範,言語謹慎一些,不授人以柄,是否能夠避免這場悲劇的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