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他們守護的是大明? 衣冠? 忠義?

  八月初四日,寨內糧食全部吃完了,軍心不穩,少數官兵私自逃出向清方投降。李來亨知道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他先把妻子殺死,放火燒燬房屋,然後自縊而死。】顧誠《南明史》

  “來亨部凡三萬餘人,來亨死,或死或逸去,就俘執者百五十人而已。餘眾散入秦、蜀山中,不知所終。來亨敗沒,中原無寸土一民為明者。”王夫之《永曆實錄》

  我在編寫此章時一直在想,茅麓山的沖天大火中,李將軍究竟守護的是什麼?

  大明?衣冠?忠義?尊嚴?

  都是,似乎又都不是,如果非要概括的話,那是民族靈魂的光輝。是明末大荒之下賑災款被貪官汙吏們瓜分殆盡以致活不下去的人反抗朽明統治,不惜螳臂當車的勇氣,是這種精神延續到清朝,那些在剃髮、逃人、圈地、投充下依然活不下去的人反抗八旗鐵騎不惜飛蛾撲火的壯烈,是普通人反抗社會不公、民族壓迫、世界惡意的吶喊。

  尤其光彩奪目,熠熠生輝的是這種光彩不是展現在世受國恩的士大夫們身上,而是展現在那些未收國恩的“反賊”們身上,這不是士大夫們的傳記,而是匹夫們的史詩。

  事實上,剃髮易服所激起的仇恨和民族意識是近代中國以前最為強烈的,南明民間反抗力度之劇烈,參與階層之廣泛(農民軍、士人、殘明舊部、宗室、海商還有大量普通百姓)是之前任何一個時代反抗異族所不能比的,哪怕兩宋之交或是宋末都無法與之相比,衣冠問題涉及到整個華夏的價值認同這一點幾乎是所有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共識,所以那個時代,出生農民軍的李來亨,不見得比士人欠缺什麼民族意識。

  李來亨青年時代剛好經歷了順軍在陝西的大敗,順軍由盛轉衰,無數戰友死在清軍手裡,這種痛苦和對清軍的仇恨比其他人更強烈,畢竟是在得到天下的咫尺之遙被清軍打下了地獄。

  此外,天下沉淪已是板上定釘的事,問題是誰來為這件事負責,清軍入主中原的藉口是弔民伐罪,以農民軍為死敵,這一點天下皆知,

  如果李來亨率順軍殘部投降,那就是坐實了清方弔民伐罪的藉口,當年在南都鶯歌燕舞,不知所謂,勾心鬥角還活到了最後的人,定然會掌握話語權,將順軍這個群體以不忠不義的形象登臺與收場,與其遺臭千古,不如守著忠義二字奮戰至死。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明末那段歷史深深吸引著我,並讓我沉醉其中的原因。那段歷史是士大夫們和社會精英的滑稽戲,卻是近代以前匹夫們,那些在史書上大部分情況下都佔不了一行的人最光輝奪目的時代,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層出不窮的勇氣、不屈、忠義、尊嚴。

  最後我簡略羅列一下自李來亨之後的反清復明鬥爭

  (吳三桂那三個反王不算,同時鄭成功也不算入其內,畢竟他是歷史教材所宣傳的,人盡皆知)

  康熙十二年,楊啟隆假名朱三太子反清復明……

  康熙十七年,福建蔡寅,自稱朱三太子,糾眾數萬,克泉州,打漳州……

  康熙四十六年,一念和尚借朱三太子名義反清,建號“大明天德”……

  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自稱“中興王下大元帥”反清復明……

  雍正六年、七年,浙江、山東先後有百姓託名朱明後裔抗清……

  雍正八年、十年,四川、廣東百姓打出“朱四太子”旗號抗清……

  呂四娘刺殺雍正……

  乾隆朝,牛八教(隱喻朱)首領,以勝朝嫡裔名號反清,持續幾十年……

  白蓮教鹿邑人王發生,亦稱明裔朱姓,反清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