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德主刑輔

  於是,儒學即今文經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登上歷史舞臺了。

  董仲舒這人運氣一直不好,可以說是一位一直不得志的知識分子。但是,當漢武帝發出求賢令後,他似乎看到了一線生機,於是,董仲舒捉刀弄筆,冥思苦想,終於寫出一篇絕代名作——《天人三策》。

  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一文,名聞天下。

  漢武帝派人把他迎進宮來,董仲舒欣喜若狂,他在寬敞華麗的大殿見到了這位英武氣盛的皇上,歷史上一場影響千年的君臣對話開始了……

  中國的讀書人從古至今,夢寐以求的就是通過面見皇上,以顯示自己的畢生所學,施展勃勃抱負。運氣好,能入相晉爵,為國君分憂,為國效力,揚名立萬。因此,這類君臣之間的對話,是史書上津津樂道的話題,讀書人趨之若鶩的就是需要這個境界這個際遇。像商鞅,他通過與秦孝公的四次對話,最終獲取顯赫的官位,實施他的變法。而後世的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對話,康有為與光緒皇帝的對話都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有關董仲舒面見漢武帝提出“天人三策”的內容,歷史上的說法不一,但,董子闡釋天命與災異的善惡因果,以及改變黃老無為之治而倡行儒教德治,踐行德主刑輔乃至獨尊儒術統一萬民思想的治國對策,引起漢武帝的深思。

  按董仲舒的說法,只有獨尊儒術,才能統一思想。董仲舒用陰陽學說作比附,以“天人感應”為先導,提出了系統的“陽德陰刑”的德主刑輔論。

  漢武帝的聰明就在於他對董仲舒思想的整體接受,在具體問題上仍然我行我素,即在局部問題上另搞一套。換句話說,有人評述漢武帝,在思想層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層面上執行法家的手段,這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

  據此,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雖然董仲舒的主張獲得了漢武帝的採納,漢武帝設“五經博士”為儒生入仕開了方便之門。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的學說也在中國社會引起很大的思想震盪,但董仲舒面見皇上後的命運與運氣,似乎沒有商鞅、王安石那樣好,甚至不如康有為。漢武帝只用他的思想,用他的主張,並不重用他本人。他沒有得到重用,他失望至極,正逢漢高祖陵廟失火,董仲舒擬文稱這是皇上不修德引起天降災異,此事被主父偃告發,董仲舒被拿下,他身陷囹圄,險遭死刑。此刻,董仲舒才知因言獲罪的厲害。原來,他所說的德主刑輔、重德輕刑,漢武只是表面上贊同,在實際的執法過程中,卻是選擇性適用。

  董仲舒入獄了,他的“天人感應”之說,讓漢武帝心存顧忌。漢武對天命的迷信,使之深感上天懲罰的陰影無時不在圍纏著他,因而漢武在四處樹敵(包括自己的親人)的同時,除求仙祭神外,也在執行層面就一些疑難案件的處置訴諸於《春秋》經典,這便形成了《春秋決獄》。

  何謂《春秋決獄》?

  該書的作者就是董仲舒,董仲舒研讀儒家經典,學富五車,他被“去位歸居”後,在家著書立說。而朝廷每遇重大案件,如有疑難和分歧之處,漢武帝多派酷吏張湯到董仲舒家中求教。董仲舒則以《春秋》為據,引經據典,解析案例,辨明是非。朝廷派員請教的次數多了,董仲舒據此把這些評判的案例和講授的內容結合起來,加以整理,用《春秋》的儒家倫理作為指導思想,確立以儒家經典判案的原則。董仲舒寫成的這書籍,便取名為《春秋決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