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大德高僧的他

  之後,南宋殘餘勢力在福建、廣東一帶抗元。1279年3月19日,陸秀夫攜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趙昺在崖山蹈海自盡,十餘萬南宋軍民同時追隨幼帝投入海中殉國,南宋最終滅亡。

  恭帝降元以後,於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從臨安啟程北上,五月,過大都,赴上都。丙申,於上都大安殿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欲保全亡宋宗室,降封恭帝為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並且把公主嫁給了恭帝,福王趙與芮受封平原郡公;下詔書明令優待宋室宗親,讓他們居住在大都。南宋末詩人汪元量《水雲集》湖州歌八十一有云:“僧道恩榮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國公。”

  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瀛國公趙隰,西藏地區在清朝以前稱為衛藏,後改稱西藏)。

  在此之後的漢文史籍就就沒有了瀛國公趙隰,但他已經在衛藏佛界嶄露頭角,成為把漢文佛典譯成藏文的翻譯家。他還經常把漢藏佛經互譯比勘,校訂經書中的異文。

  後來趙隰還擔任了薩迦大寺的住持,法號為“合尊”,成為當時吐蕃的佛學大師,四處講經,窮其一生潛心研究佛學。他翻譯了《百法明門論》,以及佛理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在扉頁留下了題字,自稱為“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他被藏族史學家視為翻譯大師,為藏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宋恭帝的結局有著不同的說法。

  據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記載:“是年(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這句話的語意應該是很清楚的,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四月,御封的灜國公合尊死於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張掖),“詔僧儒金書藏經”這句話也明確了灜國公死後享受到了厚葬的待遇,表明了朝廷對灜國公的禮遇之意。宋恭帝趙隰在五十四歲亡故,應是病亡,而不是橫死。算下來,他在烏斯藏定居了35年,其間再也沒有回到中原,特別是那魂牽夢繞的江南故鄉!火山文學

  宋恭帝趙隰還曾作詩道: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明初人們出於反元的心理,多將“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解釋為“灜國公合尊被賜死於河西”。

  至元十九年,中書省奏請皇帝,將瀛國公遷居到上都,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批准了這個建議。

  明人還多認為瀛國公因為寫詩懷念故國,遭到了文字獄禍,被元英宗賜死。灜國公死後,英宗頗有悔意,厚葬之。

  明初僧人釋無慍所集《山庵雜錄》雲:“合尊大師者,宋幼主瀛國公也。既歸附大元,薩禪皇帝命剃髮為僧。帝師躬為摩頂,授秘密戒法,精煉堅確,已多應驗。瀛國公為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云:“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