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清官信仰

  包拯如此,海瑞更甚,海瑞的家庭悲劇為其性情做了一個絕好的註腳:他的前兩個妻子被休,第三個妻子暴死,一個妾自殺身亡,致使他不得不前後九娶。而他的女兒因吃了家僕給的一個餅,就被他逼得絕食而死。可見其性情之苛刻。

  除此之外,海瑞還是一個嚴刑峻法的讚賞者,他對明初朱元璋“剝皮楦草”的殘酷懲貪措施懷念不已,並建議恢復“毫髮侵漁者加慘刑”的祖制。他的建議不但讓官場震恐,連萬曆皇帝也認為太過了。

  《海忠介公年譜》中載,海瑞被任命為應天巡撫後,“飆發雷厲,郡縣官吏凜凜竟飭,貪汙者望風解印綬而去。權豪勢官,斂跡屏息,至移他省避之”。這種讓貪官汙吏、權豪勢要望風而逃的殺氣自然也是海瑞平日所作所為產生的效果。然而,屬下掛冠求去,大戶外逃也讓海瑞的利民大計無法得以實施,最終黯然收場。

  清官是整個社會大加提倡的道德楷模,在現實中卻不見容於官場,這確實讓清官們百思不解:貪官汙吏對他們的切齒痛恨能夠不以為意,名臣士林的批評對他們來說卻不啻晴天霹靂。愛惜羽毛的他們最看重的就是清議對自己的褒揚,而這種批評卻無疑是社會精英階層對他們所謹守的東西表示不以為然。

  難道真的是“天下皆濁我獨清,天下皆貪我獨廉”使然嗎?非也。

  清代名吏汪輝祖在其《學治臆說》中以自己為官數十年的經驗提出了忠告:清不可刻。

  清只是治術的一端,並不足以解決現實中的所有問題。道德潔癖、偏激的個性和強硬的手腕是其不見容於當世、不能於國計民生有所裨益的病根。

  誠如南宋朱熹雲:“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乃為真清。”

  這並非是鄉愿之言,而是對清官愛之深、責之切的期許。

  將清廉和貪腐寄予個人道德修養,本身就是悲劇,所以討論清官、貪官的優劣沒有現實意義。

  當今之世界,凡政治相對清明的國家,無不是以完善的制度和嚴格的執法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不管是在哪兒都有清官,也有貪官,但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他們的社會價值。

  反思歷史不能以誤勘誤,否則得出的結論將是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