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小托馬斯斯當東:戰爭不可避免

  於是在1800年,小斯當東決定重返中國。

  1800年,小斯當東被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聘為書記員,再次來到中國。

  1801年,老斯當東去世後,小斯當東承襲了父親的爵位。1814年,小斯當東當選為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的管理機構——特選委員會的成員。火山文學

  1815年,他又被選為特選委員會主席,全面負責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事宜。

  十幾年的中國經驗,給小斯當東深入瞭解中國社會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1811年,小斯當東與“好朋友”松筠在廣州再度碰面。新任兩廣總督的松筠,為小斯當東深入瞭解中國官場打開了方便之門。

  勤奮的小斯當東註定會成為最瞭解中國的英國人。

  在華期間,他十分注重蒐集和整理有關中國歷史、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資料信息。甚至不惜花費十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

  就在這本著作問世的時候,小斯當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中國視角。

  回到英國後,小托馬斯斯當東並沒有浪費他此行打下的中文基礎。中國之行激發了他的興趣,他繼續刻苦學習中文。

  中文特長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5年後,也就是1798年他被聘為東印度公司廣州分公司的書記官,長駐廣州,幾年後就任總管專員,居留中國18年。

  同時在1810年,他在《愛丁堡評論》上發表《大清律例評論》,直接批評馬戛爾尼對這個民族產生了更高的估計,而自己的父親卻猶豫不定,只有巴羅的觀點準確而公正。

  中國經歷在他心底結下了濃濃的中國情結。他終生喜歡中國事物。他在城裡修了一箇中國式的亭園,起名為“古亭萊園”,其中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仿中國樣式的燈塔狀古亭。

  古亭萊園的書房中藏有大量中國書籍。他用10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這是第一本直接從中文譯成英文的著作。

  除此之外,他還著有《中英商業往來札記》《1816年英國使團訪京紀實》《論中英關係及其改善之進言》《英中商務考察》以及譯著《異域錄》等。

  他與henrythomasColebrook(亨利·托馬斯·科爾布魯克)共同創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這使他成為英國漢學史上一位知名的漢學家。(《英國漢學史》)

  小斯當東還積極推動英國的漢學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英國倫敦大學大學院和帝國學院聘請教授,開設漢學課,專門教授漢學課。他由此被譽為“英國漢學之父”。

  此時的小斯當東,對於中國已經從最開始的嚮往變成了精通,他期待著自己能有一個機會,去完成當年馬戛爾尼勳爵和父親沒有完成的使命。

  終於,在1816年,英國再次派出使節前往中國,這次的大使是威廉皮特阿美士德勳爵,為了避免重蹈馬戛爾尼無功而返的覆轍,他需要一位富有中國經驗的英國人作自己的副手。

  小斯當東當然是不二人選。

  在此時,中國也不再是康乾盛世的時代了,乾隆皇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給了嘉慶皇帝。

  而嘉慶皇帝的命運似乎遠不如他的祖先,剛剛上臺,中國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

  為了鎮壓這場起義,嘉慶朝前後耗費了數億多兩白銀,從此清王朝陷入財政虧空的困境。

  但是,嘉慶皇帝此時依然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他對於西方世界所發生的的一切,並不知情。

  此時的英國剛剛贏得了反法戰爭的勝利,在整個西方世界已經所向無敵。

  而即將完成的工業革命更是把英國變成了世界工廠,渴望世界市場的英國人比23年前更加迫切想打開中國的市場。

  儘管有馬戛爾尼的前車之鑑,他們依然希望能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只是,這一次,使團比馬戛爾尼遇到了比之前更加糟糕的經歷。

  就是在嘉慶年間的1816年,小斯當東隨同英國使團參加了英國另一次對中國不成功的出使。這次出使徹底斷了英國人通過和平手段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念頭。1817年後,他返回英國南漢普頓,成為下院議員。

  1816年7月28日,使團到達北直隸時便展開了“叩頭還是不叩頭”的老問題的爭論。

  使團第三把手埃利斯認為叩頭只是無關大局的形式,而小斯當東則堅決反對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