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元朝徵日失敗的內幕故事(二)

  7月30日,元軍原計劃於該天啟動全面進攻。但十多萬元朝官兵都看到了這樣奇怪的一幕:海上山影浮波,大魚翻躍;並且能聞到濃濃的硫磺味。諸將領在商議之後撤銷渡海登陸命令。

  這是海上風暴來臨的徵兆。

  面對如此光怪陸離的景象,元軍將士陷入恐懼中,但由於蒙古籍統帥沒有成熟的航海經驗,也就沒有采取果斷措施應對,而江南軍中的原水軍士兵經歷的水上戰鬥大多都是發生在內河即長江一帶,元軍中也有通曉天文海相的將領,其中江南軍將領張禧在擔心之餘,果斷率部棄舟登陸進駐平戶島,並且命令所部船隻停泊距離要達到五十步之遙。

  元軍的悲劇就在這天夜裡發生了。夜半,颶風四起,暴雨狂飆,巨浪如山倒。這場颶風一直持續到第二天。

  部分元軍船隻頃刻間傾覆海底,其他船隻經過颶風顛簸,或者因為泊位過近,在巨浪中相互撞擊,或者因為本身就是內河船隻,抗風暴能力差,電閃雷鳴之中,數千船隻被巨型風浪撕開。溺死者不計其數,層層疊疊的屍體被海流帶至港口。

  范文虎,這位一直活動在長江流域的南宋降將,並無海上常識,他的船隻同樣被風暴撕毀,其本人僥倖抱得船板漂流海中,被部將張禧救起。

  颶風過後,諸將緊急召開會議商討對策,范文虎認為應該立即撤退,張禧勸阻說:“現在士卒已溺死大半,存活下來的都是經過風浪洗禮的壯士,何不乘其有不戀生死之心,在戰鬥中取糧於敵,以求絕地反擊?”

  張禧在風暴前的籌備工作中早已顯示出了智謀,如今其置生死於度外敢打絕地反擊戰足見其勇武,不愧為一員優秀將領。

  元軍固然損失慘重,但是十四萬大軍真正在戰爭中被消耗的,查遍中國、朝鮮、日本三國史料,哪怕只是依賴日本一國史料(沒有貶損日本之意,古往今來,對於戰爭中消滅敵人的數量,己方往往有誇大戰果之嫌),不過三千人左右。而在風暴之中遭難者即使佔大半,倖存者最保守估計也有四五萬人,這一數量比日本佈置在整個太宰府的兵力還要多。

  如果全軍上下能夠統馭有方,置之死地而後生,組織積極防禦,即使對方以逸待勞,也絕不至於落得殘軍兩三萬人投降、多數梟首的悲慘命運。作為軍人,死在戰場上,也遠遠比投降後死在敵人的斷頭臺上要幸運得多。況且,戰爭中充滿變數,日本敢於以羸弱國力對抗威武大元,元軍絕無道理在兵力並不佔劣勢的前提下就放棄戰爭主動權。

  范文虎等人徹底喪失了繼續戰爭的信心。他表示立即罷兵,各部自行突圍,如果歸朝之後元世祖問罪,由他一人負責。

  張禧無奈,只好借船給范文虎,面對平戶島上四千餘名兵卒無船可乘,范文虎打算棄之不管。張禧不忍,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以及所有輜重拋入海中,帶領平戶島上四千軍士撤退。

  高級統帥的放棄,把最後一點生存的可能變成毫無可能,甚至給其他倖存者帶來了滅頂之災。

  剩下的元軍殘部雖然議推張百戶為主帥,號之曰張總管,聽其約束,多方努力試圖伐木造舟而還。本來只有百人統領權的張百戶,只能將軍令下達給近旁的士兵,根本無法有效指揮數萬大軍。

  元軍倖存者頓時群龍無首,軍人面臨隨時降臨的死亡威脅,這種情況下,只有兩種可能性的選擇,一種是拼死相搏,戰至流光最後一滴血;一種是放棄抵抗,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