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往昔輝煌的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衰敗於七百年前,那麼,它的遺蹟今日如何呢?

  這是個大問題,值得認真調查研究。

  實地考察下來,令人大吃一驚:它還在!並不像人們原來想象的那樣完全找不到蹤跡。

  情況比較複雜:有的河段併入了後來的京杭大運河,主要是一頭一尾,如長江以南的江南運河和山東臨清以北的永濟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古邗溝和江南運河至今都呈現水量充足、運輸繁忙的景象。有的河段則被廢棄,主要是黃河以北的永濟渠的上中段。

  根據專業調查祖多年的調查研究得知,其廢棄的時間下限居然是很近代的事,也就是在七十,八十年代。這段河現在叫衛河,河道居然整體都在地表上,很易找著。可悲的是這段已有1400多年曆史的隋唐大運河的上半段,在被廢棄之後並沒有得到保護,反而成了汙水道髒水溝,遭到嚴重汙染,許多地方成了“龍鬚溝”,慘不忍睹。主要汙染源是河南焦作、新鄉一帶的工業廢水和河北省段沿岸的工業和生活垃圾。

  據當地老船工和漁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水量充足時,衛河一直都有貨船通行,由河南鶴壁以北直抵天津,運石運貨還通暢無阻。曾幾何時,由於公路鐵路的興起,加上水量不足,隋唐大運河北段竟迅速敗落,其慘狀真是令人痛惜和難以想象。

  第三種情況是被埋入了地下。原因是黃河在歷史上有若干次大的水患和河道遷移,大運河故道被黃沙淤泥埋在地下。這部分的長度也很長,大體在隋唐大運河下半段,即在河南和安徽境內。這部分在極個別的地段,如在安徽省宿州市泗縣長溝鎮,就有一段依然有水的運河故道,長達25公里。除此之外,在絕大部分下半段中,在地表上隋唐大運河故道已蕩然無存,什麼都找不到了,只能靠考古挖掘來證明它的存在。

  好在,隋唐大運河是個客觀存在,地下黃土之中實實在在有這麼一條又長又寬的大運河遺道,只待去挖掘,去發現。實踐證明,這種發現並不難,而且,稍有動作,就有令人驚喜的巨大收穫。

  人們看著那些挖出來的碼頭、沉船、倉窖、瓷器會大聲驚叫:呀!這是一條曾經多麼繁榮的大運河啊!

  古倉、古佛、古城、古碼頭、古橋、古瓷器

  隋唐大運河的遺址大體分兩種:一種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種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來的古橋、古碼頭、古倉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牆,如河南鶴壁市的黎明鎮,古佛如鶴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這些鳳毛麟角的地面運河遺蹟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為所在地勢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餘遺蹟則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發現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驚奇的首推古糧倉的發現。

  古糧倉在洛陽、西安、商丘一帶已經發現了七八處。

  上世紀70年代,在洛陽市東北市區一個鐵路單位的院子裡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徑12米,深10米,是在黃土地下挖鑿而成的深坑,裡面可以儲存糧食。

  出土時,這口古倉中真發現了大量糧食,已經半炭化,一層一層的。這口古倉的位置經考古證實是挨著一個漕運碼頭的,在一條寬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可見古糧倉是因運河而建的。

  現已探明,這樣的糧倉一發現就是一群。在地圖上看,排列有序,呈極規矩的圍棋棋盤狀,明顯是人工設計好的。此處倉址整整齊齊排列著四百多坑!一口倉坑可儲糧250噸,總儲存量可達十萬噸以上。

  更可喜的是,倉中還發現了石碑,相當於當時的文書檔案,記載詳細之極,如糧食來自何方,上面說此倉糧食來自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準備幹什麼用也有記載,除了供民、官、軍用之外,還是賑災的儲備糧。石碑上對糧倉的管理人員的分工有記載,誰過秤,誰記錄,誰封倉,誰監管,誰值日,誰是總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達十餘項,上了石頭!實在驚人。

  可見這是一座正規的官倉。這個倉叫含嘉倉。和它相當的,已發現的還有洛口倉、河陽倉、回洛倉、太倉、黎陽倉、山陽倉,等等。

  大運河的功效,首先在漕運上,不言自明。多麼重要啊,大運河是地地道道的國家生命線。

  歷史文獻上記載的赫赫有名的洛陽天津橋、開封州橋近年來都被發現了,它們都是運河上的大橋,都在市中心,工程宏偉,設計精美,為運河當年船來人往的繁華景象提供了鐵證。專家對開封的州橋就其一孔橋洞做了實測之後,又埋回土中。顯然,這是一個地下大遺址博物館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還有碼頭遺址的重大發現,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做過一次隋唐大運河遺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處石質的碼頭遺址,挖出了一段運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還有幾十噸瓷器的殘件,其中罕見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確定為唐宋全國各大瓷器窯口的遺物。大運河經過這次考古挖掘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稱謂:瓷器之路。

  此次考古挖掘被確定為1999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柳孜碼頭也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精品進入了淮北市博物館,陳列在一個專門的分館裡。類似的考古挖掘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過兩次,看樣子,運河遺址的考古已經漸漸進入了沿河城市文物部門的視野,開場鑼鼓已經敲響,好戲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