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十七世紀翻天覆地的同一年

  大清王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在前一年的八月九日晚“無疾而終”(以今天的說法應該是腦溢血或心肌梗塞),在經過一番宮廷內的鬥爭後,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福臨當上了皇帝,他的兩位叔叔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為輔政王。事實上,能征慣戰、實際掌控大部分兵權的“九王爺”多爾袞才是名副其實的“攝政王”。

  元旦的早晨,小皇帝福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到“堂子”裡去祭天和拜祖先。“詣堂子”是女真族特有的風俗,凡是出征或凱旋以及逢年節大事,都要由大汗(後金時稱謂)或皇帝(大清時稱謂)率領諸王、貝勒、大臣等到“堂子”行禮祭天。

  經過一番折騰,小皇帝已經完全清醒了,他一邊穿戴,一邊聽著母親的仔細叮嚀,等一切都妥當了,才在叔父多爾袞和侍衛們的族擁下,首次以皇帝的身份去“堂子”拜天和祭祀祖宗。接下來就是接受諸王大臣和外藩使節(也不過是蒙古與朝鮮而已)的朝賀。至於一年一度的上表祝賀和進獻貢物都免了,連例行的集體筵宴也停辦了。

  今年清朝的元旦如此冷清和明朝的淒涼完全不同。明朝是因為李自成的大軍已愈來愈逼近京城,情勢日益危殆;而清朝則是由於開國之君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甫於三個多月前駕崩,朝野思念之情猶深,哀慼之情未減所致。皇太極繼父親努爾哈赤之後更開新局,把一個小小的後金汗國擴展成為一個和大明王朝分庭抗禮的大清王朝,再加上朝鮮受降,蒙古來歸,臨終前松錦一戰更掃除了入關征明的障礙。這一切,都給人們留有濃郁的去思,自然不可能在新喪之際為了元旦而大肆鋪張。

  過去的一年多里,明清之間的戰鬥略有進退,但總的來說,卻是清的贏面多。一場決定性的“松錦之戰”,不但把明朝在萬難中悉索幣賦的十餘萬大軍和數十百萬糧餉全部搞光,連總督洪承疇、大將祖大壽等僅有的能臣勇將都投降了大清王朝(這些降將後來隨清軍入關南下,在定鼎中原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錦州、松山、塔山和杏山四個軍事重鎮,全為清軍所破,明朝在關外的遼闊土地上,只剩下了距山海關不過二百里的寧遠一座孤城了。

  前幾年,被稱為“流寇”的李自成、張獻忠等反明民間武力還在國內腹地四處流竄時,大明朝廷裡從皇帝到群臣都以為不過是癬疥之疾,要集中全力對付的是東北關外已經立國稱帝,而且多次闖入關內燒殺搶擄威脅京城的大清國。因此在戰略上採取的是“先攘外然後安內”。沒想到“攘外”既連番挫敗,而內部被稱為“流寇”的民間反抗武力則日益壯大,攻城掠地,已有烽火燎原之勢。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下,政策急轉彎,決定“攘外必先安內”。

  明朝的君臣們以為清國去年八月剛有大喪,內部又有皇位之爭,短時期不致對明朝有大動作;而李自成則從去年正月連續攻佔湖北的襄陽、荊州、懷安等地,然後北上河南,破洛陽,入潼關,取道陝西商洛地區,在十一月十一日佔領了古都西安。明朝可以用來對付所謂“流寇”的惟一王牌陝西總督孫傳庭所統率的精銳全數被殲。整個情勢已經到了完全失控的地步。於是決定改用對清採取守勢,爭取和議;對“流寇”則全力圍剿的“攘外必先安內”對策。

  因此,崇禎皇帝頒下詔旨,命令吳三桂立即率領所屬軍馬以及寧遠的百姓全部撤到山海關以內。易言之,也就是整個放棄關外這一大片土地。

  由於清朝對於關內明朝廷與“流寇”之間互動情勢的急劇變化未能掌握,既不知道李自成等反明武力的動態和發展,也沒有體察到明朝的外境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因此在“入關伐明”的這一大戰略上還沒有具體的規劃,更沒有想到一粒熟透的果實已經快掉到自己的嘴裡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