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抗日戰爭時期的德國曾任調和中介

  十分明顯,此時德國加緊調停的步驟,目的在於配合日本速戰速決的方針,幫助日本拔出泥足,以便共同對蘇作戰。在日本軍事逼降和德國外交誘降雙管齊下的局勢下,蔣介石動搖得非常厲害,他主張“堅守”南京不是為了戰略上的需要,而是等待陶德曼到南京來再作一次調停中日戰爭的努力。

  12月2日,陶德曼在外交次長徐謨的陪同下由上海到了南京。為了推卸賣國投降的責任,蔣介石召集國民黨高級將領會議,叫徐謨列席,報告昨天陶德曼所轉達的日本的條件。

  當時參加會的高級將領,揣摹蔣的意旨,贊成以日本所提條件為進行和談的基礎。會後蔣接見了陶德曼,向他提出三點:一、以日本建議為和談的基礎;二、保持華北領土主權之完整;三、和談中不得涉及中國與第三國已成的協定。

  蔣介石懷疑“日本人說話不算數”,希望德國在和談中作雙方的公證人。陶德曼表示德國只能在幕後活動,不便公開參加談判。他特別強調必須反共。蔣介石請德國轉達日本政府,中日舉行和談時日本政府對於所提的條件,必須絕對保密。由於日本陸軍派軍人自恃武力,沒有等待德國調停成熟,繼續向南京進兵,12月5日蔣匆匆離開南京,13日南京陷落,德國的第二次調停遂告停頓。

  12月6日,蔣在漢口召開最高國防會議,再叫徐謨將陶德曼的調停經過在會上彙報。德國外交部也將國民黨政府的意見電達駐日大使狄克遜,叫他轉告日本外相廣田。廣田聲稱,須徵求軍部的意見,才能作出回答,但根據估計,日本在南京得手之後,恐難按照一個月以前所提的條件進行談判。狄克遜勸告說:“蔣介石如果超過所能承認的限度接受條件,他的政府必將倒臺,而蔣介石政府倒臺,中日戰爭必將持久,對日本有所不利。”

  隨後廣田回答狄克遜,日本改提條件如下:一、中日“滿”三國合作防共;二、華北特殊化,並將特殊化範圍擴大到內蒙及上海附近的非軍事區;三、中日“滿”三國成立經濟合作協定;四、中國賠償日本戰費。

  廣田附帶聲明,中日進行和談的程序如下,蔣介石先表明堅決反共的態度,然後派代表至日本政府所指定之地點,並由德國元首建議中日直接談判,日本表示可以接受;日本必須在和約成立後始能停止軍事行動。狄克遜認為,這些條件,中國恐難於接受。廣田一口咬定:“這些條件已由內閣決定,上奏天皇批准,此外就沒有其他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