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被母虎餵養的斗子文

  夏朝開國之君--夏啟,大禹之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是他在四千餘年前建立的。夏啟之父繪製九州圖,確立中華民族的雛形,夏啟鑄九鼎為天下盟。所謂"一言九鼎",確立了華夏王權的信義和威嚴。中華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態勢,無論商、周王朝開國,還是秦漢的興起,以及隋唐的開國皇帝都是以夏王朝定的九州作為一統天下的標誌。歷代王朝都以"夏鑄九鼎"作為國家王權的象徵,楚王多次言稱"問鼎中原"就是想繼承夏王朝的權柄,"問鼎大小"就是想鑄夏鼎以示正統。

  據《史記》記載,夏王朝開國之君啟,乃大禹在塗山"臺桑"的桑林裡與一女子野合而懷。《呂氏春秋》記載大禹先通而後婚,四天便離家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為他懷啟時,追尋大禹至嵩山腳下見一大熊,驚恐之下化成石頭。哪知大熊原是大禹化成,他情急下衝著石頭大喊:"還我兒子!"

  石頭向北裂開,啟跳出孃胎。

  漢代曾有"臺桑之會"的石刻,大禹作餓虎欲撲狀,塵根雄起,成一觸即發之勢;那女子仰面披髮於後,張臂屈腿以待。畫面清晰可見,類似一幅十足的春宮畫。

  楚國大夫屈原,在他《天問》裡還問個不休:"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臺桑?"

  屈大夫是不是問,像個老農的大禹,見到美女急不可奈地把她做了?

  與斗子文同時代的孔聖人,對斗子文有過點評。《史記》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邱,得孔子。"司馬遷發現這一點,特別作了說明:"餘讀孔子書,想見其為人。

  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敬徊,留之不能去。"他敬重孔聖人,便希望瞭解他的成長經歷,才知他是非婚生子。《史記索隱》已經注意到了:"野合,不合禮儀。"特別是之於儒家,孔聖人更是"野者,不合禮也"。為修補聖人的這種不合禮儀的形象,晉之儒生王肅,偽造故事:"叔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無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為廢人。乃求婚於顏氏。顏氏姬姓,與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顏氏季女名徵在,許配叔梁紇,生孔子。"

  他牽強附會地把娶小妾生子,稱之野合。歷史的真相不是幾個儒生能夠掩飾的。事實真相於是出現了,孔父叔梁紇在社日集會中,適與鄰里少女顏氏徵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生子。當孔子三歲時,孔父去世;孔子十七歲時,其母去世。年少的孔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他之所以要復辟周禮,不難想象他對自己的出身不明有一定的刺激。當他得知父親的身份時,血氣方剛的孔子掘開了父親的墓,讓母親與父親合葬。

  孔子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父,有人認為孔子對中華民族有幾大貢獻。

  第一是確立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和法統,使我們有一種凝聚力。

  第二是整理文獻,大家都知道《詩》、《書》、《禮》、《易》、《春秋》,使中華民族找到自我認同感,用周敦頤的評價:"夫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併為君臣、父子、夫婦之道立了一個總綱。

  第三,孔子還是私立教育的奠基者,告誡弟子運用"仁義禮智信"處世為人,使之成為共同理念。這對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第四,孔子以他的政治理念,"仁"為核心,"禮"為體系,構建了封建的理性社會。如果沒有這次野合,中華民族的歷史必將如"萬古之長夜"了。

  歷史上還有一些重要的野合事件。比如傳說劉邦之母突然走到大沼澤堤昏睡,與龍野合。人類的發展史首推應從野合開始。所以,《詩經·鄭風·野有蔓草》就是這樣描寫和歌頌野合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藏。"

  浪漫嗎?

  美嗎?

  這就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就像我們這個時代,組建一個"二奶"生子的軍團,一定不是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