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人如其名的忠嗣

  王忠嗣成為手握重兵的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節度使之後,考慮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的威脅極大。於是早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界地區高抬馬價,這樣一來,各地胡人都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從此胡人戰馬逐漸減少,而唐朝的兵馬卻更加強壯。王忠嗣到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分朔方、河東鎮的戰馬九千匹以充實河西、隴右,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王忠嗣見四鎮實力都強大起來,於是上表玄宗,決定對吐蕃用兵,以徹底解除唐西部邊患,玄宗慷慨應允。公元746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隨之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置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又馬不停蹄,千里奔馳,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郭子儀。大食懾於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從此,大唐軍威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王忠嗣雖然自幼以勇武自負,但自從升任為節度一方的重要將領以後,卻主張“以持重安邊為務”。他曾經對人說:“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

  他這樣做並不是麻痺大意,喪失警惕。他仍經常注重軍事訓練,妥善保養軍械,充實邊防,隨時補充兵源。他本人就隨身常帶著一張重150斤的漆弓,但從不輕易使用。他帶領的部隊,士氣十分高昂。他還注意蒐集情報,以便迅速做出正確的決斷,不打無準備之仗。每當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都要進行周密的安排與部署。首先要親自召集各級軍官進行戰前動員,按士卒多寡發放兵械,一弓一箭,都要標上使用者的姓名,仗打完後如數交還軍械庫。戰士們都互相監督,愛護兵械,保障了軍資的充足供應。因此他幾乎每戰必勝,深得將土們擁戴。

  在兼任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期間,王忠嗣掌管的地盤從朔方至雲中,邊境長度達數千裡。為了加強防禦,他在要害地方都設置了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軍築有舊城,他便派人加以修復,繼續使用;有的地方地勢險要,若無舊城,便派人據險修建新城。堅固的城防連綿不斷,其作用相當於萬里長城。這種做法不但能夠達到軍事目的,由於施工量小,可以防止士兵過於勞累,又節約政府財政,因此更適合推廣,所以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擁戴。

  王忠嗣修築城防,不但改變了過去龐大的唐軍與靈活的遊牧軍隊打游擊屢屢失敗的的窘境,加強了邊疆防務,而且還為大唐帝國向外開拓了邊境領土達數百里。從此,萬里邊塞烽火不舉,人民安居樂業,“自國初以來,未之有也”。

  為戰爭而生的,以敢戰、善戰成名,古今中外的名將概莫例外;但是,偉大的軍人與一般意義上的名將不同。

  偉大的軍人不是為戰爭而生,而是為消滅戰爭而生的,是為和平而生的,這樣的軍人古今罕見。

  敢戰、善戰,即使如成吉思汗一樣征服世界,也與偉大不沾邊。“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

  中外歷史上,能說出這樣話的軍人絕無僅有,就憑這一點,王忠嗣就可以冠之以“偉大軍人”的稱號。

  二、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

  王忠嗣手握重兵後,“以持重安邊為務”,從國家大局著眼,不再輕啟戰端。他不僅自己戰績輝煌,還注重發現栽培人才。名將哥舒翰、李光弼、郭子儀和李晟都曾是王的部屬。

  但是,這位天才的偉大帥才,卻因為他的優秀和忠誠,與晚年的玄宗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矛盾。“邊廷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晚年的唐玄宗,極喜邊功,從而導致邊界戰事頻仍。這年十月,玄宗想讓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所佔領的石堡城。石堡城依山而建,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城中,要攻克此城,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邊為已任,接到玄宗的詔書後,便上言說:“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這本是一個非常好的計劃,然而,當時的玄宗已陷於窮兵竇武的迷狂,哪裡聽得進逆耳之言。史載:“上意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