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人如其名的忠嗣

  這時將軍董延光為了迎合上意,自請帶兵攻打石堡城。玄宗立即批准,並詔令王忠嗣分兵相助。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對此舉存有異議,故相助不力。李光弼因此進言於忠嗣:“大夫以愛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雖迫於制書,實奪其謀也,何以知之?今以數萬授之而不立以重賞,士卒安肯為之盡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無功,必歸罪於大夫。大夫軍府充盈,何惜數萬段之賞以杜其讒口乎!(大夫因為珍惜士卒的生命,所以不想成全延光的功勞,雖然您接受了詔令,實際上是破壞了他的計劃。為什麼這樣說暱?現在您以數萬兵馬出戰,卻不懸以重賞,這怎麼能鼓起士卒的勇氣暱?大夫的庫房裡有的是財帛,何必吝嗇萬段的獎賞,以此堵住讒言之口暱?)”

  王忠嗣說:“今以數萬之眾爭一城,得之未足制敵,不得亦無害於國,故忠嗣不欲為之。今受責天子,不過以金吾、羽林一將軍歸宿衛,其次不過黔中上佐。忠嗣豈以數萬人命易一官乎!(現在我們拿幾萬士兵的生命去爭奪一城,得到了它,不足以制服敵人,失掉了它,也不會有害於國家。所以,我王忠嗣不想這樣做。現在為此事即使受到皇上責罰,不過就是當一個金吾、羽林將軍,返回宿衛京師;再不然的話,也不過貶為一名黔中上佐而已。我怎能忍心拿數萬人的性命換取一個官職呢!”

  李光弼道歉說:“曏者恐累大夫,敢以衷告。大夫乃行古人事,光弼又何言!(剛才是因為怕連累大夫,所以大膽地直言相勸。現在我明白了,大夫您這是在效法古人的榜樣,我李光弼又有什麼可說的呢!)”於是,恭恭敬敬地退出。光弼為忠嗣所提拔,他這樣做也確實是為王忠嗣著想。

  由於得不到王忠嗣的有力支持,唐軍強攻未果,使得董延光怨憤不已,便將責任推到王忠嗣身上,說他“沮撓軍計”。

  此前,宰相李林甫因為王忠嗣功名日盛,擔心他入朝為相,威脅自己的相位,也非常忌恨他,以至“日求其過”。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與李林甫內外勾結,陰謀反叛。一次安祿山假稱要抵禦外族入寇,築雄武城,大量地貯藏武器。又請王忠嗣率部下來幫助築城,打算趁機將他的兵馬留下。但王忠嗣卻先期到達,沒有見到安祿山便返回了。此過這次事件,王忠嗣察覺安祿山有謀反之心,此後便多次上言說安祿山要反叛,更加引起李林甫的忌恨。恰好這時石堡城之事傳來,李林甫乘機讓濟陽別駕魏林上書告發王忠嗣說:“忠嗣嘗養宮中,雲吾欲奉太子。”玄宗聞訊大怒,便將王忠嗣徵入朝中,交付御史臺、中書省與門下省共同審問。三司會審後,王忠嗣被判死刑。

  當時哥舒翰也被徵入朝,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玄宗對他十分賞識。哥舒翰入朝時,有人勸他多拿一些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說:“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將喪,多賂何為!”於是就隻身背了一個包裹入朝。當得知王忠嗣被判死罪,哥舒翰堅持認為王忠嗣冤枉,並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走入宮後,哥舒翰隨後叩頭,聲淚俱下,為王忠嗣申冤。玄宗最終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

  天寶八年(749年),王忠嗣病逝,終年四十五歲。同年哥舒翰奉命率軍攻打石堡城,果不出王忠嗣所言,最終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佔領石堡城。

  王忠嗣的冤死對大唐王朝的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王死後僅6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再也未能恢復元氣,同時導致了西域的丟失。從這次失去西域以後的1000年間,漢族政權再也沒有掌控過這片土地。有論者認為,如果王忠嗣不被貶黜,安史之亂就沒有爆發的可能;如果王忠嗣不早死,而重新被重用,安史之亂也不過是一場瞬間既逝的鬧劇而已,盛唐的局面有可能延長50-100年。信哉,斯言!

  《孫子兵法》雲:“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所以,進攻不為追求功名,避戰不怕受到懲罰,只知道保護民眾愛惜士兵,而真正有利於國君,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