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北宋最得民心的他

  這個小動作讓氣氛緊張起來,太后和臣子開始了權力拉鋸。好笑的是,雙方打出的旗號都是“保護天子”。年少的趙禎,成了這兩派鬥爭中的擋箭牌,也成了他們互擲的矛,皇位之上如履薄冰。

  如果趙禎只是個昏庸的草包,那倒罷了,日子混混也就過去了。但他偏偏在孩童之時,就能一眼洞穿父親的寵臣王若欽“實是奸邪”。這樣敏銳的孩子成了“夾心餅乾”,會有怎樣的內心煎熬?

  唯一能讓後世浮想聯翩的是,在這11年裡,他酷愛書法,一手“飛白體”,練得極為神妙。或許,練字就是練心。

  也因此,趙禎成了一個異數——從呂雉到慈禧,中國不乏母后掌權,在她們身邊長大的小皇帝,要麼敏感怯懦,要麼偏激殘暴。但趙禎卻有了對弱者的同情、對世事的寬仁。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北宋初年改革的走勢——高潮短暫,餘音很長。

  短命的范仲淹新政

  公元1033年,宋仁宗親政。

  他太清楚自己接手的爛攤子:老爹當年愛面子、好排場,為了彌補“澶淵之盟”裡受傷的自尊心,竟然一口氣把“五嶽”都封禪了。想當年,唐太宗想封禪一座華山,都因為太貴而作罷。可想而知,宋朝的國庫消耗到了何等地步。

  宋仁宗的第一把火,就是抓經濟。對外平息戰爭,對內作風儉樸,從而扭轉了經濟頹勢,迎來一個黃金髮展時期。至此,他才騰出手來,尋覓合適的改革經紀人。

  幾經斟酌,在群眾中呼聲很高的范仲淹,進入視野。1048年,宋仁宗宣佈全新的“內閣名單”:調范仲淹回京,任參知政事(即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一道主持朝政。

  范仲淹從政已經28年,改革在他腦子裡醞釀已久,十大政策一揮而就——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當場拍板:准奏,全國執行。

  但是,僅僅1年零4個月後,范仲淹、富弼和韓琦相繼被調出京城,改革突然剎車。是宋仁宗不信任他嗎?不。歷朝歷代,改革者如商鞅車裂、張居正掘墳,比比皆是,可小范毫髮無損,“聖眷”不可謂不深。是政敵暗算他了嗎?也不盡然。學幾筆小范親信的字體、造一封逼仁宗退位的假信,這樣拙劣的政治伎倆,宋仁宗不會看不出。

  問題只在於,操之過急。

  有一次,范仲淹審查一份官員名單,不稱職的都毫不客氣一筆勾銷。一旁的富弼看了不忍:“小范呀,你筆一勾,可害苦一家人。”

  范仲淹嚴肅地說:“不害一家苦,那就害了一路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