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討好婆婆的都是好兒媳

  吳皇后經歷高、孝、光、寧四朝。這些南宋皇帝,雖然心腸都還不錯,可就是軟弱無主見,好在有她這麼一位堅強的女人替他們撐腰。譬如當年光宗向奶奶討教用人之道,吳太后深知政權交替平穩的重要性,也知道這個孫子很是平庸,所以意味深長地告誡他“宜崇尚舊臣”。再如她過八十大壽時,對侍奉身邊的嘉王趙擴“勉以讀書辨邪正、立綱常為先”,為這位未來皇位繼承人傳授君王之道。

  吳太后輔佐的這幾個皇帝很有意思,個個都不愛當皇帝,而是願做太上皇。吳太后的夫君高宗趙構就當了足足25年太上皇。孝宗效法高宗,也做了5年。而隨後的光宗,因為和孝宗一直不和,又天天受老婆的氣(其皇后李氏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當了5年皇帝便厭煩了。紹熙五年(1194年),孝宗駕崩,光宗心神俱疲,頹然病倒,覺得“歷事歲久,念欲退閒”,也想做個太上皇。甚至他親爹的“祭奠之禮”,他也以病推託。這時朝廷已亂成一鍋粥。群臣此時能信賴的,也只有這位白髮蒼蒼、年逾八旬的吳老太后了。於是,宰臣奏請吳太后“垂簾主喪事”。太后開始不許,她並不願參與政事。但國不可一日無主,以江山社稷計,她只得再次“出馬”,在“梓宮前垂簾”,然後宣光宗手詔,立皇子嘉王為帝。第二天,她又按程序冊封嘉王夫人韓氏為皇后,然後馬上撤簾,從而乾脆利落地化解了這場宮廷危機。

  想來趙家的子孫也真是沒出息,剩下的半拉江山都不好好愛惜、認真護理,還要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受累操心。三年後,吳太后病逝,時年83歲,走時還不放心,特地留下遺誥,告誡她的孫子和曾孫“宜於宮中承重”,服哀五月,以日易月(也就是僅僅五天)。言外之意,是告誡她的“孝子賢孫”少來些虛的,多幹些正事。

  那個時代,那個地點,那個家族的“男人”不行,也只好靠女人撐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