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鋤禾日當午”被張冠李戴?

  《唐詩紀事》是一部有關唐代詩人及作品的評論彙集,共81卷,收唐代詩人1150家,內容極為繁富。

  也有一種說法是“鋤禾日當午”詩的真正作者,應該是唐朝另一位詩人聶夷中。

  唐五代人孫光憲著有《北夢瑣言》,其中卷二記載:“鹹通中,禮部侍郎高知舉,榜內孤貧者公乘億,賦詩三百首,人多書於屋壁。許棠有《洞庭詩》尤工,時人謂之‘許洞庭’。最奇者有聶夷中,河南中都人,少貧苦,精於古體,有《公子家》詩云:‘種花於西園,花發青樓道。花下一禾生,去之為惡草。’又《田家》詩云:‘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又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又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為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其中明確指出,《鋤禾》的作者是聶夷中。

  聶夷中(837年~?年),唐代詩人。字坦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一說河南人。出身貧寒,備嘗艱辛。鹹通十二年(871年)中進士。由於時局動亂,他在長安滯留很久,才補得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餘物。聶夷中的詩作,風格平易而內容深刻,在晚唐靡麗的詩風中獨樹一幟。如《公子行二首》、《公子家》諷刺貴族公子的驕奢淫逸,《田家》、《詠田家》譴責封建賦役對勞動人民的苛重剝削,《雜怨二首》表現連年戰亂造成人們家庭離散的痛苦,寫來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唐才子傳》謂其“傷俗憫時”、“警省之辭,裨補政治”。

  詩人喜歡採用短篇五言古詩和樂府的形式,以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將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暴露在人們眼前,冷峭有力。像“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這樣的詩句,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