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楊廣是如何被政績工程拖垮的?

  儘管在此之前,隋煬帝已經本著千古不易的兔死狗烹的帝王法則,將所有能夠收拾的政敵都誅除乾淨。可是隨著東征高麗的一敗再敗,國內矛盾日趨緊張,權力結構內部本就不夠穩定的利益鏈也呈現出鬆懈與斷裂的跡象。

  君臣之間無信任,官員之間非友即敵,誰又能挽帝國狂瀾於既倒?

  隋王朝在國內外形勢的急劇惡化中,與即將崩潰的權力體系來了一個火星撞地球似的碰撞。在零星不斷的騷亂和劫掠之後,不滿於帝國權力傾軋的楊玄感起兵於河南北部的黎陽。此人是隋帝國的社會精英人物,並且與皇室有著遠親關係。其父楊素是隋朝的開國元勳,也是隋文帝楊堅最為信任的大臣之一。楊玄感官至禮部尚書,在楊廣遠征高麗之初,他在隋軍的主要供應基地黎陽督運軍需。

  公元613年初期,在今天的山東地帶連續爆發農民暴動。楊玄感利用朝野上下對高麗之役的普遍反對和對隋煬帝本人的極端不滿,糾集叛軍向東都洛陽進發,並將其圍困起來。楊玄感喊出“為天下解倒懸之急”的口號,極具吸引力,一時間從者如流,隊伍迅速擴張。

  這場叛亂來得快,去得也快,前後只延續了不足兩個月時間就宣告失敗。楊玄感也落得抄家滅族、身首異處的下場。火已經點燃乾柴,想要自動熄滅已不可能。中華帝國烽煙四起,而權力系統內部和民間流傳著各種未經證實的流言和帶有目的性的讖語,成為潑灑於乾柴上的助燃汽油。

  在隋文帝時期,已經被炒作過的“李氏當為天子”的神秘讖語再度甚囂塵上。這條神秘讖語,令隋煬帝和他的權力擁躉者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尤其是那些李姓中人,更是人人自危,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李淵,一個站在帝國角落裡沉默隱忍了半輩子的貴族官員。

  隋煬帝大興土木和對高麗的戰爭,將一個澎湃的帝國生生拖入死亡的泥沼。

  各地叛亂風起雲湧,大大小小有上百隻起義軍投身於帝國利益重新分配的格局中。而這些起義軍有一個共同的行動綱領,那就是以反對繁重徭役和兵役為號召。中國歷史幾千年來,並無新事可言。新體制的萌芽往往是建立在反對繁重徭役的基礎上,當新體制變為舊體制,繁重的徭役又會成為壓彎舊體制的最後一根稻草。

  山東地區的王薄起義軍軍歌《無向遼東浪死歌》裡提出“譬如遼東死,斬頭何作傷”。

  歌詞一經唱出,“避徵役者,多往歸之”。也就是說,他們反對楊廣到高麗去打仗,拿他們這些貧民當炮灰。

  李密的瓦崗軍在討楊廣的戰鬥檄文中,開列了楊廣不死無以謝天下的諸多罪狀,其中有“廣立池臺,多營宮觀,金鋪玉戶,青瑣丹墀”。

  為了滿足自己奢靡的生活,楊廣傾全國之力,耗天下之財。

  由此可見,在反隋的隊伍裡,為了逃避徵役而投身反政府行列的,主要是那些掙扎於社會最底層的民眾。《隋書》中記載:“彼山東之群盜,多出廝役之中,無尺土之資,十家之產,豈有陳涉亡秦之志,張角亂漢之謀哉!皆苦於上欲無厭,下不堪命,飢寒交切,救死萑蒲。”其實隋王朝的國庫並不空虛,窮得連最基本的生存都無法維繫的,還是老百姓。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