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

  這種讓人噤若寒蟬、如履薄冰的高壓態勢,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國難當頭,非常時期,個人恩怨和個人私慾是不是應該暫時放一放呢?

  畢竟,國祚永存,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最硬的道理。在幡然醒悟的同時,也讓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崇禎智除魏忠賢的故事

  崇禎皇帝朱由檢幹得最漂亮的一件事,無疑是不動聲色的除去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天啟皇帝死後的第三天,其弟信王朱由檢正式即位。當時,魏忠賢以司禮秉筆太監提督東廠。魏忠賢的親信田爾耕為錦衣衛提督,崔呈秀為兵部尚書。朝廷內外遍佈魏忠賢的死黨。

  魏忠賢不敢公然加害崇禎,暗中毒害還是有可能的。所以,崇禎在入宮當天,一夜未眠,取來宦官身上的佩劍以防身,又牢記皇嫂張皇后的告誡,不吃宮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麥餅。整個宮中,都處在一種非常恐怖的氣氛當中。

  登基之後的崇禎深知,要除去魏忠賢,必須先穩固自己的地位,並保證自己的安全。他一面像哥哥朱由校一樣,優待魏忠賢和客氏,一面將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宮女逐漸帶到宮中,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魏忠賢始終無法猜透崇禎的心思,他不知道新上任的皇帝,到底將如何對待他。他的策略,就是送一些美女給崇禎。崇禎不怎麼好色,在當時戰戰兢兢的心態下,自然對美色毫無興趣。但怕引起魏忠賢的疑心,崇禎將魏忠賢送來的4名絕色女子全部留下,但都仔細搜了身。結果發現,4名女子的裙帶頂端,都繫著一顆細小的藥丸,宮中稱為“迷魂香”,實際上是一種能自然揮發的春藥。崇禎命4人將藥丸毀去。

  魏忠賢千方百計地想引導崇禎做一個荒淫皇帝。一計不成,另生一計,就派一個小太監坐在宮中的複壁內,手中持“迷魂香”,使室中自然氤氳著一種奇異的幽香,以達到催情的效果。這一招,同樣被崇禎識破。崇禎對此大發感嘆:“皇考、皇兄皆為此誤矣!”

  既然美色無法打動崇禎,魏忠賢乾脆採用更露骨的試探方式。一些無恥的臣工們仍然不停地上書,為魏忠賢大唱頌歌。崇禎讀這些奏疏的時候,總是“且閱且笑”。魏忠賢向皇帝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向皇帝請求停止為他建造生祠。崇禎的批覆不溫不火:“以後各處生祠,其欲舉未行者,概行停止。”這種順水推舟之舉,抑止了朝野上下對魏忠賢的崇拜,又不致引起魏忠賢的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