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二戰中著名的“島嶼換軍艦”協議

  “島嶼換軍艦”

  然而,英美之間的鬥法,卻引來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後果——英國率先倡導“帝國特惠制度”宣告了世界原有全球金融秩序的解體,德日等既缺原材料又找不到市場的國家加速走向法西斯化。二戰的爆發,打斷了英國恢復元氣的黃金時代,英國不得不被重新拖入戰爭的泥潭。

  由於兩次大戰間期英美之間那段暗戰的歷史,美國對於英國的落難,最初表現出了出奇冷漠。當納粹的兵鋒直指英倫三島,英國本土面臨淪陷時,羅斯福政府曾經一度確信英國將在戰爭中失敗,並決定不出手相幫。他曾經通過加拿大給丘吉爾帶話,希望英國海軍在本土淪陷後“10%去南非,20%去印度,20%去加拿大,50%去新加坡”。這一提案的背景是英國曾計劃德國萬一在本土登陸,將移師加拿大繼續抗擊納粹。羅斯福卻“建議”英國將主要兵力龜縮到印度洋,這顯然是在委婉地警告英國人不要把戰火燒到美洲,從而破壞美國此時所奉行的孤立主義政策。

  事實上,除了外交警告,美國人甚至還準備過更狠的“後招”。早在二戰之前,美國就曾秘密制定了“彩虹”系列計劃,該計劃認為一旦開戰,且英、法、荷戰敗,美國就要毫不客氣地接收這些國家在西半球南緯10度以北的殖民地島嶼和港口、基地,“以保證西半球不受納粹的威脅”。

  在認識到英國早晚要喪失西半球大多數殖民地後,英國最終做出了一個最精明也最無奈的選擇。1940年,羅斯福派出私人特使多諾萬上校前往英國,這位上校則帶回了英國政府的一個口頭承諾——如果美國願意將其海軍中閒置的舊型號驅逐艦提供給英國使用,英國願意將西半球北部島嶼及基地轉讓給美國。這就是二戰中著名的“島嶼換軍艦”協議。獲知此消息的美國人欣喜若狂,在幾經討價還價之後,8月13日,羅斯福致電丘吉爾,同意拿出50艘驅逐艦和其他一些裝備,從英國手中“租借”紐芬蘭、巴哈馬、牙買加、聖盧西亞、特立尼達等英國在西半球北部的大部分島嶼。

  “島嶼換軍艦”協議的潛臺詞殊堪玩味。表面上看,丘吉爾為了美國的50條“破船”,不惜讓渡西半球的大部分島嶼,是不折不扣的“虧本買賣”,但從深層次看來,該協議實則是英美之間在二戰前期所達成的一次重大妥協,英國通過這種方式將其勢力徹底而體面地撤出西半球,默認了美國主張一百多年的“門羅主義”政策。而美國人則相應地願意在二戰中對英國持以同情的態度。有趣的是,這層意思丘吉爾在其向國民做出解釋時其實早已明言了,他宣佈,其實英國只用了巴哈馬、牙買加等6個島去交換美國的驅逐艦,而其他島嶼則是“贈借給好朋友美國的禮品”,以感謝美國的慨然相助——大英帝國是在用西半球的霸權賣美國的人情。

  痛宰盟友沒商量

  如果說英美之間對於西半球霸權的交接,還是英國在無奈之中主動做出的選擇的話,接下來這對“好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情,則無異於一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痛宰。

  一戰後挑戰英國未成的教訓,讓美國認識到想要在經濟上挑戰英國的霸權,不僅要在量上對其完成超越,更要侵蝕其優質資產。因此,當1941年美國通過旨在向英法等國參戰國供應武器裝備的《租借法案》時,特意為英國“量身定製”了一個附加條款:“英國在獲得美國的援助之前,必須出售所有在美國有價值的企業。”此規定意味著英國不得不向美國賤賣大量的在美優質產業。當英國政府對此提出抗議時,得到了美方冷冰冰的回答:“美國政府卻認為這種犧牲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