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史記中四個偉大而又另類的母親形象

  四、張湯的母親

  張湯是西漢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酷吏,年輕時喜法律,曾任長安吏、內史掾和茂陵尉,後補侍御史。因為治陳皇后、淮南、衡山二王謀反之事,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賞識,先後晉升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與趙禹編定《越宮律》、《朝律》等法律著作。張湯用法主張嚴峻,常以春秋之義加以掩飾,以皇帝意旨為治獄準繩。曾助武帝推行鹽鐵專賣、告緡算緝,打擊富商,剪除豪強,頗受武帝寵信,多行丞相事,權勢遠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前115),因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長史朱買臣的構陷,被強令自殺。

  張湯雖然自殺,但生前畢竟擔任過高級別的領導職務,為了張湯的體面,他的兄弟和兒子仍想舉全家之力厚葬張湯,同時也想借此告慰張湯屈死的冤魂。張湯的母親卻力排眾議,言辭堅決地說:“張湯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惡言誣告而死,我們為何要厚葬呢?”因此,曾經位列三公的張湯,死後就如同一個草芥百姓一樣,被一輛破破爛爛的牛車拉到了古陌荒阡。據說,張湯的遺體躺在一個薄薄的棺材裡,棺材之外連個外槨都沒有。

  張湯的母親以這種另類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怨恨,向社會發出了無聲的抗議。漢武帝知道後,感慨地說:“非此母不能生此子!”張湯身後的淒涼感動了漢武帝,他窮究此案,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於是砍下了誣告張湯的三個長史的腦袋。漢武帝為了安慰張湯的在天之靈,就不斷提拔他的兒子張安世。從此,張安世步步高昇,到漢宣帝時期被封為富平侯,尊貴無比。隨著張安世地位的提高,班固在撰寫《漢書》的時候,就將張湯由《酷吏列傳》中抽出,張湯總算翻了身。而這一切無疑都和張湯母親當年的重大決定有直接關係。正是因為張母堅持薄葬張湯,張湯的冤情才得以為皇帝所矚目,張家才贏得了最後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