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炎黃子孫”一詞竟然還存在官方爭議?

  到了2002年,廣電總局發出《要求切實把握好民族宗教宣傳的正確導向的通知》,其中第二條說:“宣傳中華文明史要多提‘中華民族’的概念,慎用‘炎黃子孫’的概念,注意表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以上材料主要來自《人民政協報》“‘海內外中華兒女’提法由來”一文)

  2010年一月,《中國民族報》發表題為“拜年活動的民族象徵意義”的文章,對教育部倡導全國學生在網絡上開展“給祖國母親拜大年”的活動之內容提出不同意見。教育部的倡導中,第一拜是拜壯美河山,第二拜是拜炎黃始祖。文章認為“關於‘炎黃子孫’的敘事,是漢族的祖先想象……對於漢族學生來說,祭拜炎黃或可說是天經地義,但對於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這樣的活動內容就不適宜了,因為這可能與他們的祖先想象有衝突。”

  在2009年一次有關族群和邊疆問題的重要討論中,北京大學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馬戎教授提醒說:

  “我們在當代構建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的前提下,要充分考慮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歷史演變的複雜性。近些年來,炎黃文化成為我國學術研究和媒體宣傳的熱點,‘炎黃子孫’在許多漢族人的觀念裡似乎已經成了‘中國人’的代名詞。我們必須面對如何劃定中華民族民族認同範疇的問題,即‘炎黃子孫’的稱呼是否適用於中華民族全體成員?今天我們使用‘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作為‘中國人’的代名詞是否合適?”更有少數族知識分子尖銳地提出,“把炎黃子孫等同於中華民族的全體,把漢族等同於中華民族。這種傾向不利於民族團結,不利於國家安全。”(《中國民族報》2009年4月3日)

  2012年初,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群發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被認為是新的民族政策的一個信號。這是一篇很長的文章,其中只有一處提到“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的說法“不科學”。就這一句話,卻引來很多漢人的反對,網上可以見到很多。更重要的是,《環球時報》很快專門發表評論員單仁平的文章,題目是“民間提‘炎黃子孫’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