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炎黃子孫”一詞竟然還存在官方爭議?

  這是自80年代有關‘炎黃子孫’的爭論產生以來,尤其是官方最高層對這個說法從慎用到否定的態度越來越明確的時候,由官方媒體發表的為“炎黃子孫”辯護的公開和系統的言論。

  單仁平的文章說“有熟悉民族事務的官員近日撰文稱,漢族人喜歡說‘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等,但這些稱謂不科學,含‘狹隘民族意識’。提出這個觀點,顯然是為了照顧少數民族的感受。”單仁平認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在“社會的籠統觀念裡,並非漢族的專屬概念。它們甚至不是民族概念,而是文明概念。”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這些概念迄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凝聚力,遠遠大於它們帶來的副作用。”

  朱維群和單仁平的文章發表後,網上支持用“炎黃子孫”指代中華民族的人可以說難以勝數。最極端的言論是“因為那幾個不聽話不安分的貨色十億漢人都要對其退讓,是什麼道理?”“民間無妨就是說官方有礙,漢人的訴求誰來保障?如果民族團結因為漢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被妨礙了,那所有漢人都是生來有罪的。”

  “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是究竟僅僅屬於漢人,還是也屬於其他族群的有關他們的祖先和起源的概念?這個問題本質上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現實生活中的用法賦予一個概念的內涵和不同的人對它的解讀。一般來說,認為這個說法可以泛指中華民族的基本上是漢人,而且其使用場合都涉及“中國人”或者“中華民族”的認同,而反對它的人不是非漢族就是學術界人士或者政府主管族群事務的官員。這種分別本身就很說明問題。生活的常識是:我的身份不能由你說了算。當我自己不認可這個說法的時候,你怎麼可以說它代表了我的身份呢?何況我並沒有說不讓用這個概念,而是說它可以代表漢族,但不能代表中華民族。